中医现在很受欢迎,如何知道一副中药是不是有效?

如题所述

“整体论、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而中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调理脏腑、标本兼治。既然是辨证论治,那么“究竟是否有效、需要服用多长时间”,也就没有了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人与人的体质、性格、各项生理指标是不同的

首先要客观地认识、对待中医中药

不可否认,中医中药在历史的进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从一件事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历史上我们并没有发生过不可控制的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应该说中医中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尽管中医药对人类的健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也有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一点大家要清醒地认识,更不能过于迷恋。如今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把中医药神话了,动不动就是神医,镜头一切换就出现了神药,不要忘了,这是艺术作品而不是事实

所以说,大家对待中医药,要冷静客观地看待,现实中并没有神医,也没有起死回生的神药,中医中药同样如此,只是根据不同的病情,医生做出不同的判断,然后调制不同的配方。这里也存在失误,也有“不管用”的时候。

如何才能知道一副中药是否有效呢?

说句实话,这是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如果你非要找个结果的话,那也只能是“你用过了才能知道”。道理很简答,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论治、调理阴阳平衡,而不是西医一样的固定的硬性指标。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自来水管道出了问题、有一块管壁很薄,马上要破裂了,西医的原则就是对这段出问题的管道进行加固、焊接或者是完全地更换掉,采取的是快速解决掉问题的办法,时间可能超不过两天。

而中医则不同,中医会从调节水的“硬度”、调整管道的性能及成分结构,从而提高整个管道的机械强度以及水质本身的结构,来确保这段要破裂的管道壁不出问题。那么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起到效果呢?这就很难说了,有可能是一个月,也有可能是一年。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能够看得出来,中医理论中是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的,一方面医生的方法、药的成分可能会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人的体质不同、心态不同,会导致医治结果不同。所以说,一副中药是否有效,只能使用过了才知道。

那么,如何“对待”中医药呢?

笔者的建议就是:有病了,先到正规医院、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拥有现代医学理论知识的医生给您确诊,找到病根,并进行积极的治疗。等到病情已经恢复了,然后再吃点中药进行调理一下,这才是有效的、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方式。

总之,中医药是我们的瑰宝,在历史的进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今天,我们不能过于迷恋中医药,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才能让您尽快恢复健康,拥有更多的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5

有时候我们吃中药的时候有这样的困惑,到底好没好,该不该继续吃?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看过很多极端的例子,比如有的病人跟我说我一个打嗝从年后2月份治到6月份愣是没治好,后来实在受不了了,不喝了。还有说我连着喝了将近70付中药,问题没解决不说,我现在看见中药就想吐,你别给我开中药了,吃点成药行不行。还有慢性肾衰竭的病人肌酐高到600.700,他自己感觉症状不明显就是指标高,中医大夫一看症状都没有了,和他说挺好,不用调了。整得他既纠结又郁闷。

所以这就有个问题,中医讲究的辨证论治在于调节脏腑功能,但是由于每个人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感受程度不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客观地表达出自己的身体感受。有些在意自己健康的人容易夸大,对健康不在意的就直接忽略。当然这也与每个人的身体感受能力有关,针灸的时候有些人一扎上就得气,有些人要行针好一会儿才可以。

下面我就自己的实践经验简单分享一下大家该如何客观地甄别自己服用的中药到底有没有效果?

第一,客观检查指标



从宏观角度来讲,不论中医和西医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解决健康问题。一个是邪气,一个是正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邪气正气都能从检查报告上来体现,但是检查报告上的指标肯定能反映当前的正邪状态。

邪气方面,比如肿瘤、肌酐高、尿素高、转氨酶高、血糖高、血脂高等等这些反映的就是人体内的病理产物过多,不能及时排出体外。

正气方面,比如做化疗放疗出现贫血或者血小板减少,反映了人体自身正气由于受到癌细胞以及放化疗的影响出现了不足的情况。

这些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临床,而且是最客观的评价,定期让患者去复查不仅能检测治疗效果还能给病人治疗提供信心。

尤其是对于症状表现不明显的病人,我们知道像高血糖高血压这些病厉害不是这个病本身,而且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现的并发症。

所以只要是指标有异常的病人我不仅不排斥他们去检查,反而鼓励他们或者在他们容易掉以轻心的时候主动建议甚至催促他们去检查。

还要说明的是,像血糖血压这些容易出现一过性增高或者降低的指标,要定期定时监测,不要只拿某一次的数值说话。

第二,主诉症状的发病频率、程度和时间长短



主诉反映了一个病人当前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发病时间和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治疗的周期也不一样。

比如偏头痛,我最近单就治疗的偏头痛就有一年的,五年的,十年的甚至四十年的。再比如胃痛,有一个星期每天都疼得,也有一周疼个三四天,或者一周偶尔疼一回的。还有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半年的和三十多年的。

治疗的难易程度和治疗的周期长短以及治疗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是不管医生如何施治,疗效的衡量标准是相通的。

以疼痛为例,从之前的每天都疼,一疼一天,变成一周疼三天,一次疼痛的时间缩短到半天或者一个小时,疼痛的程度也由之前的疼痛难忍变成隐隐作痛。这些都说明治疗的方向没有问题,只是治疗时间的问题,坚持一段时间就会达到逐渐痊愈的稳定状态。

但实际上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病人都具备这样分析自己病情的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去帮病人拆解问题,让他切实去观察认识自己的病情。

而不是来了直接说一句还疼。这个时候如果是初入临床的中医大夫往往就会自乱阵脚,会调方,结果本来辨证用药都没问题,一调整越来效果越差,也不利于总结经验。

第三,以脉验证



之所以会变,是因为没有自己辨别疾病状态的能力或者能力比较差。

有一个方法是很好的,就是通过脉象来作为衡量病人病情的重要标准。问诊本身容易出现比较大的误差是由每个叙述主体的信息表达和传递方式方法不同决定的,脉诊则不同,一名合格的中医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病理状态的病人进行脉诊,逐渐形成一套渐趋成熟的脉诊评价体系,并可以以此来作为自己判断疾病当前病理状态的依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听到一句话叫“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每天自己摸自己脉搏的学习方法是相当低效率的,因为你自己的脉象第一变化不大,第二没有参照系,不能成为脉诊体系。只有见多了,摸的多了,在临床中逐渐学会体会和区分各种病证的脉象特征,再借助医书中的脉诊原理构建自己的脉学诊断体系,这样的实践和总结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是装装样子而已。

具备这样的能力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准确快速地判断出病人当前所处的病理状态,并根据当前脉象情况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问诊、望诊、闻诊都是用来作为佐证脉诊结论的,包括现代仪器的检查结果。所以一个脉诊高手看病的效率是很高的,一天下来看个百八十号人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反之,如果不具备脉诊的能力,则会大大降低诊疗的效率,而且随着问诊的时间越长,信息越繁杂,导致的结果就是犹豫不决,毫无定见,对病情把握不准确,用药缺乏针对性,很多时候就是拿病人来尝试。对于病人来讲,这类的大夫往往会被夸赞细心、耐心、仔细、负责,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无意或者善意的讽刺。就我的跟诊经验来看,这类医生的脉诊技术就是个摆设罢了。

除了对于把握病情、甄别疗效有好处之外,脉诊本身还有一个其他诊断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初诊患者我往往会让他尽量面诊号脉的原因。对于一个病证复杂的病人来讲,他的脉象表现也是杂乱的。一个中医高手,在初诊的时候号完脉,应该就能得出这个病人的治疗周期、治疗方法、治疗分为几个阶段、最后能够达到什么治疗效果这些问题的结论。因为中医的核心思想是调平,将不正常的状态调到正常,也是将不正常的脉象调整到正常。

中医的治疗都是以终为始的,是有目的地治疗,是成体系的治疗。当一个人各项检查指标正常、主诉症状消除、脉象从容和缓的时候,也就没病了。

最后,如果大家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知识,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以及同名自媒体账号。当然如果慢慢地了解之后有了更加系统掌握中医内核的兴趣和决心,可以购买我的今日头条专栏课程。

第2个回答  2021-01-20

这里讲中医的内证 。

什么是中医的内证?

中医有不少“非唯物主义”的“不科学”的部分,在现在被压制,也不被承认,也不会被提倡。

于是现在的中医基本是浮于表面了。

这些“非唯物主义”的“不科学”的,包括内证,也包括祝由。

甚至连心主神明,也被有些中医从业者所否认。

说轻点是轻视中医,说重了是数典忘祖。

因为每样中药,都是经过内证而确定下来的。

我们看中药的功效,一般有“性温、性寒”“入某某经络”的内容,是不是?

这中药的性的温寒,入某条经络,不经过内证来检验,如何得来的结论?

内证,其实很简单,就是仔细地感受自己的身体。

敏感些的人,吃下一些药材或食物后,会感觉到体内细微的变化。

当然,有药效较强烈的,吃下后能很快降火,或上火。这降火、上火,就是身体的感受。

靠仪器,靠物理化学,是根本分析不出来是能上火还是能降火。

我曾在漫画中说过,中医诊断,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

那中药的药效,就是生命的感受。

脱离有生命的人体之外的方法来分析中药,都是白搭。

好了,接下来讲如何进行内证了。

以前的中医,基本是要进行打坐修行的,打坐,是提升中医水平的必修功课。

修习内证的办法是:打坐时,先让自己静下来,然后仔细感受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

先从粗大的感受起。

先感受自己身体的姿势。

再感受自己头部的形状,哪里有突出,哪里有下陷,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的存在,越清楚越好。

感受自己的躯干、感受自己的四肢的存在,越清晰越好。
然后,向内感受。

感受自己的骨骼的存在。

从颅骨感受起,将颅骨的存在感受清楚了,再向下,是颈椎、胸椎、肋骨、上臂骨、小臂骨、手指骨、腰椎、盆骨、腿骨、趾骨。骨骼的存在感受清楚了,再来感受内脏的存在。

也是从上至下,大脑、眼球、咽喉、肺脏、心脏、脾胃、肝脏、大小肠。

好了,到这里,对于功夫一般的人已经很难了,只能大致地感受出它们的存在而已。

感受完了骨骼和内脏的存在,内证这门功夫,只练完了第一层。

再向深入练,就是感受骨骼和内脏的具体形状了。慢慢地仔细感受,比如从颅骨开始,直到清晰地在心里感受出颅骨的具体形状。

这需要打坐能够入静,杂念基本被压制,才能进行这样细致的感受,没有几年功夫是做不到的。

能将颅骨感受清楚了,再来向下感受内脏的形状,就容易多了。

修炼到此,从LV1升级至LV2。

当感受清楚骨骼和内脏的形状,再升级,就是由静至动了。

人体是活动的,内脏也在活动着,内证功夫再深入,就是要清楚地感受出内脏的活动。

比如,心脏的跳动、肺脏的一张一缩、胃肠的蠕动等。

完成了这些,于是LV2升级到LV3。

接下来,是感受体内“气”和“水”的流动。

这是很难捕捉的,气和水在人体内的流动,可不像漫画中表述得这么笔直、清晰,而是呈流体的特性的

无规律,特别是体内有瘀堵时,更是呈现出混沌的现象。

好了,修行完成,从LV3升级至LV4。

升级至LV4,才算刚踏入内证的门坎。
LV5的达成条件,是感受气在经络中的运行。

从混沌的流体中感受出清晰的层面——气和水沿着经络运行。

好了,完成LV5,就可以正式进行内证了。

这时,你尝一样中药材或食材,然后打坐进入内证状态,能清楚地感受到,药材或食材的气场,在体内的运作。

第3个回答  2021-02-07

1.每一味中药成分非常复杂,根据目前已知的中药研究成果,在治病时,一般发生作用的有效成分往往只有一种,其他成分存在未知的潜在风险。医学作为一个严谨的学科,未知成分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2.中药方子往往会用上好几味、十几味甚至数十味的药材,这些药材成分在煎煮或制作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新物质?这同样存在风险。

3.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中药材的副作用也被发现了,比如致癌的马兜铃酸,何首乌中的蒽醌类成分也是致癌物。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中医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肯定还有其他毒副作用的发现。

4.目前对中药的研究一般通过单一的药材成分分析及小白鼠实验得出的数据来评定。

5.中医自身证明中药的有效性便是实际观察结果,但这里面误差太大,比如安慰剂效果,热汤本身的效果(类似于喝热水的效果),以及自愈效果(治疗期间依赖自愈恢复)等等。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认知和科技条件下,中药走现代化研究道路是最好的。

还在鼓吹阴阳五行的等于在给中医抹黑!

中药不做双盲实验,怎么知道一副中药有效?一种药物有效或无效,最终还是在患者身上体现,只有患者用过才知道是否有效。

中药可不可以做双盲实验呢?完全可以,简单举个例。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孟姓老中医,治跌打损伤,骨碎筋断远近闻名。解放初期因划为地主,被抓去进行劳动改造,在劳改队遇到另一名中医,俩人谁也不服谁,最终劳改农场领导找来两只同年的公羊,分别敲断两只羊的一只羊脚让两人一人医一只,伤重的由我们村的孟医生医,伤较轻的由另一人医,结果孟医生医的那只,一周可用力,一个月行走如常。另一医生医的,一个月才能落地行走。由此想到,什么药,什么实验,不就是证明疗效吗?中医完全可以做以疗效为前提的任何实验。

与其说双盲实验是一切药物有效或无效的检验标准,还不如说,双盲实验是西方医药集团新药获得生产销售的一纸通行证。跟有效无效毫无半点关系。

不同的医疗体系,有不同的检验标准和方法,经双盲的就一定安全有效,不经双盲的就一定无效吗?请你在评论区回答。

第4个回答  2021-02-19

中医中药是祖国医学之精华,远古至今能治百病之说,只要把握好方剂就可以得到一定效果,李时珍,华佗,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黄帝内经岐佰<素问﹥曰,疼者不通,通者不通,这就证明药效精华之处,铭记历史医学继续努力学习。

1,每一味中药成分非常复杂,根据目前已知的中药研究成果,在治病时,一般发生作用的有效成分往往只有一种,其他成分存在未知的潜在风险。医学作为一个严谨的学科,未知成分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2.中药方子往往会用上好几味、十几味甚至数十味的药材,这些药材成分在煎煮或制作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新物质?这同样存在风险。

3.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中药材的副作用也被发现了,比如致癌的马兜铃酸,何首乌中的蒽醌类成分也是致癌物。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中医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肯定还有其他毒副作用的发现。

4.目前对中药的研究一般通过单一的药材成分分析及小白鼠实验得出的数据来评定。

5.中医自身证明中药的有效性便是实际观察结果,但这里面误差太大,比如安慰剂效果,热汤本身的效果(类似于喝热水的效果),以及自愈效果(治疗期间依赖自愈恢复)等等。

中药饮片历经几千年的人体检验实验,早已证明了道理。至于配伍是变化无穷的,不像化学药死板捉襟见肘。每个人的的配方虽然说是个性化,但还是有章可循的,前人相似的情况已经是试验,只不过在你身上再试验一次,这是个性特殊性与共性普遍性兼顾,是细微变化着的动态重复试验是既是治病又是试验。放心,这种试验是比较安全的,比西药的试验安全得多,因为该做的事祖先早就替我们做了

西药双盲试验那是指新研制开发的药,而中药既是新药又不是新药,它是有先民老祖宗给我打基础的,不是从零开始,与西药不可同日而语,用不着双盲。

怎么知道一副中药有效?一种药物有效或无效,最终还是在患者身上体现,只有患者用过才知道是否有效。

简单举个例。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孟姓老中医,治跌打损伤,骨碎筋断远近闻名。解放初期因划为地主,被抓去进行劳动改造,在劳改队遇到另一名中医,俩人谁也不服谁,最终劳改农场领导找来两只同年的公羊,分别敲断两只羊的一只羊脚让两人一人医一只,伤重的由我们村的孟医生医,伤较轻的由另一人医,结果孟医生医的那只,一周可用力,一个月行走如常。另一医生医的,一个月才能落地行走。由此想到,什么药,什么实验,不就是证明疗效吗?中医完全可以做以疗效为前提的任何实验。

简、便、廉、验是中医药的特点,也是经久不衰传承于民间的原因之一。从古至今,从事中医药的人,疗效几乎都是从自己身上试验开始的,除此之外,没有听说哪一个医者在自己身上试药,所以中医药不必要再进行消耗巨大投入来做无谓的实验。

很多人会说,这是为不敢做双盲实验找借口,中医药不科学所以不敢做。那么错了,只要你出钱,你负责数据收集整理,你负责出试验报告等一切双盲实验必备的东西,就骨折可以陪你做一个实验。这次不找小白鼠,还是找羊当试验品,把羊腿敲断,你用西医的方法,我用中医的方法,看看谁的才有效。我没有证,治人违法,但治羊总是可以了吧。如果我的方法经你的双盲实验有效,我就可以收取天价的专利费,我的药就可以高价地在市场上销售,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认知和科技条件下,中药走现代化研究道路是最好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