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data/md5_content_title/3b/3b48ec7ed5fbfce5b8d2863ed39f7b61.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68

Warning: flock()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69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75
如果《沁园春雪》写在两宋,能排到什么档次?别谈政治,只谈文学水平? - 00问答网

如果《沁园春雪》写在两宋,能排到什么档次?别谈政治,只谈文学水平?

如题所述

要讨论一首词的好与坏,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几个术语,从音韵方面来说分语,音,声,境。从语来说, 承诗启曲者,词也,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然诗曲又俱可入词,贵人自运。

小调要言短意长,忌尖弱。中调要骨肉停匀,忌平板。长调要操纵自如,忌粗率。能于豪爽中,着一二精致语,绵婉中着一二激厉语,尤见错综。

从音来说,平声可为上入,语本张玉田《词源》,则平去之不可相代审矣。然平可代以上入,而上入或转有不可互代者。玉田称其父寄闲老人〈瑞鹤仙〉词「粉蝶儿扑定花心不去,闲了寻香两翅」,扑字不协,遂改为守字,此於声音之道,不其严乎。

上入虽可代平,然亦有必不可代之处。使以宛转迁就之声,乱一定不易之律,则代之一说,转以不知为愈矣。

上去不宜相替,宋沈伯时义甫之说也。去声当高唱,上声当低唱,明沈璟《词隐》之说也。两说为后人论词者所本,爰为表而出之。

词家既审平仄,当辨声之阴阳,又当辨收音之口法,取声取音以能协为尚。玉田称其父〈惜花春〉词「琐窗深」句,深字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始协,此非审於阴阳者乎。又深为闭口音,幽为敛脣音,明为穿鼻音,消息亦别。

古人原词用入声韵,效其词者,仍宜用入。

从声而论,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之后又分阴阳,唇,齿,舌,喉,鼻音。

从境界说,古来咏物诗难工,咏物词尤难。太平则直白,直白则漏。太绕则晦涩,难免又犯易滑之病。古来从各个词评家咏物词最工的作品,举几个例子,史祖达的咏燕,姜夔的齐天乐,蟋蟀。以及暗香疏影。王沂孙的咏红叶,龙涎香。周邦彦的柳。苏东坡的杨花。这是历来被词评大家称道的几首。至于咏雪的词,中长调以个人觉得周密的断桥残雪可以参考一下。其他的一时间也记不来有哪些咏雪的词。

把这些大致了解一下,我们再回到毛词中。首先毛词一定是不可以唱的。如果按照清人万树的词律,我也曾经一一对照过这首词,很多字都是不协律的,更不要提什么五音六律。各种犯调。这一点来看,如果放到宋词中肯定是减分的。有人说苏东坡词往往不协音律,这么说的网友请好好读读,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这本书里面有关于苏东坡词不协律的解释。具体章节不记得了。

如果按照宋代人审视词的标准,恐怕毛词根本都不可能划分在词的行列。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退而求其次,没有了音律,我们按照清人论词的标准来看,毛词也有很多不合适的地方。所以毛词在清代词评家的眼里肯定也很难进入这些词评家的眼里。

这两种都不行的话,我们只能再降一档,只把他当作一篇文章来看,用词的格式去往里面套。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进行下去。填词,要么勾勒要么取其神韵,如果一眼就把要说的东西说破了首先在词里就是失败的。虽然这个不是百分百但是这是历代词作者以及词评家多数认可的一个说法。例如,苏东坡的尚余孤瘦雪霜姿。

史祖达的咏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包括陆游的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等等。

我们回到这首词,首句并没有直接点破题。也可以说北国风光与雪没有半点关系。第二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二句也与雪没有半点关系。第三句直接破了题。首先从词来说这种写法并不高明。虽然看上去很大气,但是这里的确是词家之病。随后大开大合地写了两句,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中间用一个望字链接。既不能说他烂,也不能说他高明在哪里。

紧接着,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八个字来形容雪后的场景,不免有劳攘之病。与秦少游小楼连苑横空如出一辙。最妙的一句就是欲与天公试比高。以状天地一色。以上均是下雪情景,须晴日,以后为雪后景色。毛词以银装素裹来形容,又以妖娆做收场。牵强之病立现。换片,由妖娆而下,直接接入抒情部分,过片张弛有度,属于本词最可取的地方没有之一。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到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大多数人认为此处是这首词的最高潮部分。但是结构安排不够严谨,而且这三句只说明了一个事,就是那些人都不行。如果真从历史角度出发去考证,唐太宗文章与词赋都很厉害,而宋祖的确可以说是略输文采的。对于唐太宗评价并不准确。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是很准确,这里涉嫌只为追求韵律,而忽略了真正的评价。

至下面成吉思汗一句。这里连续举了五个皇帝,来对应无数英雄,用了这么大篇幅只能是求证了竞折腰三个字。未免有点浪费笔墨。从句法安排上,唐宗宋祖,略输文采。已经失了本真。直到成吉思汗,具都有此病。俱往矣,与前面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句,衔接上有疏漏。此处不可不察。直到结尾处还看今朝,余音未能绕梁。尚且不能与开头作为前后呼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2
不是很好,顶多二流,北宋的好词在意境和用词上都比《雪》更为精湛、华丽。
第2个回答  2020-12-12
这首词即便是在两宋时代,也是一流的作品,因为这首词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了个人情感。而且显得气势磅礴。
第3个回答  2020-12-13
排到中等左右,因为两宋期间文人墨客实在是太多了,也诞生了很多几乎无法超越的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