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沉迷于电子产品,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如题所述

现在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学习没有斗志,需要家长的监督。每次去亲戚家做客的时候总能看见手机或者iPad上支着的一个个小脑袋,小手在屏幕上飞快地划来划去。偶尔听见家长们叫道:“快去写作业!都玩都久了,没有时间观念的啊?”把手机从孩子手中抢过来后,他们才会撅着个小嘴,气呼呼地趴在书桌,吃力地看着书。

总是感慨时过境迁,我们这代人上学那会哪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每天放学还要赶牛,看菜园子,捡些柴火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是去放牛……学习都是偷着空子学,但一学习起来就是两眼放光,好像从来不知道累,那是真正的“趴在面包上”了。

我就经常去想,到底怎样让孩子去真正热爱学习呢?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


一、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一些孩子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每天学习要靠别人监督,而且学习起来愁眉苦脸,效率低下。孩子累,家长累,还没有什么效果,实在是事倍功半,这是急需避免的。而当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后,孩子身上便会有一种责任感,他便会乐意去学,主动去学,便肯在学习上下功夫,把心思用在钻研学习上。这样一来,家长孩子都轻松,孩子还能从学习中获得“趴在面包上”的乐趣,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二、如何能让孩子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事?

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的内容要循序渐进,学习进程要科学。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拼命地给孩子灌输知识,幼儿园就开始教乘除运算,小学就教函数方程,这会严重地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我建议家长们在孩子学习有些许进步的时候就立刻鼓励孩子,夸他聪明,好学;如果没有进步也要鼓励,夸他认真;要是更麻烦一些,孩子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学习草草了事,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学科类的课外古诗,这就需要家长花些时间去积累了。

比如讲数学中数列求和时,可以引入高斯的故事,孩子要是被故事吸引,就夸奖他认真,说他这么聪明,好好学肯定可以和高斯一样,成为很厉害的人!没有哪一个孩子不会被打动的。

其次,要经常提醒孩子。

年幼的时候正是观念塑造的黄金时期。想必很多家长有这样的体验: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口中偶尔冒出些自己的口头禅:或者经常被别人说“你家孩子说话的语气跟你一模一样!”


其实我们应该从中明白: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在孩子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当一句话被重复多遍时,它对孩子的影响力往往更大。所以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当然要经常提醒孩子。

比如在孩子学习前,对孩子讲:“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哦,妈妈就不监督你了,你要自己负责哦。”;或者当孩子开小差时,对他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哦,下次没考好只能怪自己了。”相反,家长应该避开“给我学习去!”“快点去,别磨蹭!”这类的话,它们只会起反作用。

再次,不可过分强调考后奖励。

很多家长评估孩子的学习状态,大多只通过一次考试成绩,这是不对的。当孩子考试进步非常大时,家长们往往禁不住要去嘉奖孩子,这是情理之中,但我认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过分强调考后奖励,孩子可能可以从中获得短期的满足感,成就感,但孩子往往会把学习当成考试的事,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从中获得乐趣。正确的做法是当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去回顾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状态,去肯定孩子的学习成果,赞扬孩子的认真负责,奖励应该适度,嘉奖的频率也应该适中,而肯定的对象一定要是孩子学习的状态,而不能光是考试成绩。


最后,要避开“别人家孩子”。

其实不仅仅是大人,孩子心中也会有自己的红灯区,“别人家孩子”就是其中的典型。当你说“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否定了自己孩子在你心中的地位,也打击了上面提到的至关重要的“学习自信”,孩子会对造成自己地位丢失的凶手——学习产生一种很强烈的抵触感,学习热情一蹶不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是非常不利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