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蝉这首诗当中,诗人借蝉,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单分析

如题所述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感情。这首诗首联颈联尾联都用比兴的手法,诗人借蝉表明自己的品性高洁,托物言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4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感情
第2个回答  2023-07-08
好的,下面是我编写的赏析:
古人有云:“古雅闲淡,乃文人正宗。”而这正是《蝉》诗所擅长的。
从写作手法来看,它通篇托物比兴,借物寄情,句句写蝉,字字喻人,两层意蕴,贴切自然。从结构上看,首句直出“蝉”的主题,其余各句既巧妙的描写了蝉的习性,又巧妙地时时扣题,不过两句,就写出了蝉的形体、饮食、起居,对人们而言是“熟”之“蝉”了。后面的句子虽不再提“蝉”,然而句句均申明此意,如“垂绥饮清露”写蝉的饮食,也意味着真人、君子的饮食应该如此,是喻其清廉;“流响出疏桐”写蝉的声音,也是喻其不同凡响的出处,尾联“自饮风露情,岂是无人听”更是明显点明,这些品德高洁、冰清玉洁、居高清雅的蝉,并非无人听懂、无人了解,而是那些对蝉不晓其义者所不能知道的。这些句子,与首句的“饮露高洁,疏桐不凡”一样,断断续续,字字句句,无一不是喻体,无一不在写“真人、君子”的“雅量高致”。这种借蝉喻人的写法是十分巧妙的,也是很自然的。
从用字上看,诗人用“栖”“饮”“出”“流”等动词,对蝉作了栩栩如生的描写,把蝉的日常生活习性及特征表述得淋漓尽致。诗人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廉”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疏桐之高洁、风露之高雅。这里“高居”“高士”“高致”“高洁”“清露”“风雅”一气呵成,对后人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如“高士”“高人”“高洁”“超凡”之类的形容词汇,在后人的诗文中是经常出现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蝉的道德品质的赞美,并借物抒情,抒发了自己对清高品格的追求。其实诗人在咏蝉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是以蝉来表明自己虽至于污浊之地,却能“出污泥而不染”,要像蝉一样保持清白与高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12-16
《蝉》这首诗作者托物寓意,表达了诗人孤芳自赏、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郁郁不得志的感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