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善的用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8

1. 古文的善是什么意思

1、完好;美好;圆满;共同满足。

例句:西汉 刘向《战国策・赵策》: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

白话译文: 难道认主的子孙就一定不善良吗?

2、善良;好心。

例句:春秋 孔子《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译文: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3、慈善。

例句:唐 韩愈《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

白话译文: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

4、表示应诺。对,完好。

例句:西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善?”

白话译文:先生应答说:“好”

5、某方面,高明,工巧。

例句:春秋 老子《老子》: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白话译文: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栓锁头却叫人打不开。善于用绳子打结的人,不用绳子捆扎却叫人解脱不开。

6、善于;擅长;领先。

例句:明 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白话译文: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

7、修治。

例句:战国 庄子《庄子・养生主》:善刀而藏之。

白话译文:将刀擦净,收藏起来。

8、喜爱。

例句:春秋 左丘明《左传》: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白话译文:老百姓喜欢的事,我就采纳实行之;老百姓憎恶的事,我就改正之。

9、羡慕。

例句:魏晋 陶渊明《归去来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白话译文: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10、好人;好事;好处。

例句:宋 沈括《梦溪笔谈》:存抚良善。

白话译文:安抚好人。

扩展资料

古今中外关于善的名言

1、做一个善良的人,为人类去谋幸福。——(俄罗斯)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

2、善良不是一种科学,而是一种行为。——(法)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3、善是精神世界的阳光。——(法)雨果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4、善良与品德兼备,犹如宝石之于金属,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彩。——(英)萧伯纳

萧伯纳(Ge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

5、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rk Twain),美国作家、演说家,真实姓名是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善

2. 文言文知人善用的翻译

【成语】:知人善任

--------------------------------------------------------------------------------

【拼音】:zhī rén shàn rèn

【zdic 汉 典 网】

【解释】: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

【出处】:汉·班彪《王命论》:“盖在高祖,其兴也有五:一曰帝尧之功裔,二曰体貌多奇异,三曰神武有征应,四曰宽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示例】:只有~,才能人尽其才。

【近义词】:任人唯贤

【反义词】:妒贤嫉能、任人唯亲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3. 文言文中“之”字都有哪些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4. 古文中善属于什么词性

善,在文言文中作为动词,主要有三类用法:

1、喜欢;羡慕.《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2、亲善;友好.《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3、善于;擅长.《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前两种可以带体词性宾语,不是能愿动词;第3种情况,与 值得 便于 难于 难以 易于等能愿动词类似,表示估价,可以带谓词性宾语,如:善飞,善舞、善假于物、善射.在这种情况下,属于能愿动词.

5. 关于古文中“虽”的用法

根据句意判断.

(1)如果这件事情还没有发生,或是假设,属于"未然",就译为"即使",比如:"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这句中"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显然不是事实,是假定的情况,译为"即使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上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点"

(2)如果这件事情已经发生,属于"已然",就译为"虽然".

比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这句中,曹操借汉相之名,行皇帝之实,是已经发生了的,因此,这句中的"虽"就译为"虽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