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词去旅行——杭州

如题所述

我到杭州时已经是下午了,我先把行李送回民宿,赶紧飞奔到西湖。我知道残阳渲染的西湖一定更美丽。

白居易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西湖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栟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西湖:指杭州西湖。孤山寺:古代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寺院。

此诗描绘的是西湖孤山寺周围的美景,当你读这首诗时,你仿佛从诗中就能看到白居易所看的画面一样,那时心动,此时感动,蔓延千古,不曾消失。

日暮西斜,走在西湖边上,清风入怀,想象着千年的这里,白居易与“诸客”听完高僧讲解佛经后划船回去,望着眼前的西湖美景心中顿生有感,此刻的我也走在他曾走过的路,看他看过的景色,虽然我们相隔千年,却契合于顷刻之间,一见如故。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西湖 - 孤山 - 白沙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这首诗是写春天的西湖,白居易就像一个游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把自己所见所感一一记录下来,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这首诗。如果能遇到白居易,我想让他带我去看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景象。

我从孤山走下来,又到白沙堤走一走。我能感受到他对这里的迷恋,因为这里真的太美了!

明天我就要离开杭州了,我还要去见苏轼、王安石和杨万里,伤感中又带有美好的期盼。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西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诗的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苏轼把西湖描绘的太美了,让后面的人都很难再超越了。

今天的西湖艳阳高照,没有一丝要下雨的情绪,苏轼当时伴着细雨,悠然的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我也准备乘船游西湖,但我一个人不能坐,我在旁边焦急的等待着,希望能出现一个跟我一样”独立“却又想坐船的朋友,但最终还是很遗憾。好吧,我去见王安石吧。

王安石 《登飞来峰》——灵隐寺前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飞来峰就在灵隐寺对面,飞来峰在地质构造上属石灰岩,与周围群山迥异。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怪石嵯峨,古树繁茂,且洞壑遍布,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但当你站在那里,仍会被震撼!登上飞来峰大约需要20多分钟,不算太高。我在飞来峰顶望着山下,视线穿越了无数青山叠嶂,我对王安石那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特别有感同,王安石写此诗时刚好30岁,对未来他抱负不凡,而我急需这种自勉。

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江南靖士有一颇含哲理的《飞来峰》诗:“游客到山停步睎,长当一石味玄机。须知物事随因变,莫谓飞来便不飞。”

从飞来峰下来,往上面走,有一座“永福寺”,东晋慧理禅师开山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北宋时期,永福寺内方丈四壁多有赵阅道、苏东坡、秦少游等人的留题与竹画。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净慈寺

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 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 行了南山却北山。

其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这是一组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我来的时间不对,没能看到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但依然打开了我的视野,温热了生命中的悲凉。

古诗词之行,是赴一场千年之约。我穿越千百年的轮回,只为与你一见如故。

下一站,我们再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