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经典文章的读后感,要有深度,字数在1500到2000字以内。你可以剪切网上的,但要有思想深度!!高分

如题所述

  推荐楼主《双城记》读后感:

  生命有两座城,一个住着死亡。一个住着永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但我猜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一定小说《双城记》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何而说。如果想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以及为何说写出这句经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读读原著的。

  “---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这句话其实解释了上述经典句子的两个问题:为何这么说,对谁而说。这也就是小说出世的原因之一,狄更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小说,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来表示自己的担心,同时告诫英国的危险处境。一段革命史,两座分别代表两个国家的城市,几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素。

  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写暴民邪恶之处倾心了大量的笔墨,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从某种层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的痛恨。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爱。这种爱,体现在小说中的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这种私人间的感情,也包括抛弃贵族,拯救苍生的那种博爱。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卡顿之爱的描写。

  我非常喜欢卡顿。实际上,卡顿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顿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某种精神进而构思成这本小说的。那么,卡顿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小说中描述:“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没有比这个人更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的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这是个自甘堕落湮没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的年轻人,为何自甘堕落?小说中似乎并没有交代,自从他一出场就是如此,并且也没有对他的家事背景描写也并不多。个人认为,这个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无需过多描述——卡顿的堕落,源于自己对日渐堕落的社会的失望。他走上断头台前曾说过,“我看到这个时代的邪恶,和造成这一恶果的前一时代的邪恶,逐渐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

  被自己遗弃的悲观者——卡顿,在朋友遇到困难,在所钟爱的女子的丈夫即将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突然出现,被救人还不之所以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在紧要关头使了个掉包计策救出了自己的所爱女子的丈夫。

  这不正是基督之爱么,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事实上,小说中的卡顿也确实以圣经的口吻在临死前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没有西德尼.卡顿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这部小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光辉。我完全赞同。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两座城,一个住着死亡。一个住着永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8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原属市郊,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而如今,因野上了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们都在为自己的前程努力着,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第2个回答  2010-09-28
关于电影《盗梦空间》,我看的是英文版,从影片的情节、导演、到强大的演员阵容来侃侃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盗梦空间》吧。

电影情节:多姆·考博(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与同事亚瑟(约瑟夫·戈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饰)和纳什(卢卡斯·哈斯 Lukas Haas 饰)在一次针对日本能源大亨齐藤(渡边谦 饰)的盗梦行动中失败,反被齐藤利用。齐藤威逼利诱因遭通缉而流亡海外的考博帮他拆分他竞争对手的公司,采取极端措施在其唯一继承人罗伯特·费希尔(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的深层潜意识中种下放弃家族公司、自立门户的想法。为了重返美国,考博偷偷求助于父亲迈尔斯(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吸收了年轻的梦境设计师阿里阿德妮(艾伦·佩吉 Ellen Page 饰)、梦境演员艾姆斯(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和药剂师约瑟夫(迪利普·劳 Dileep Rao 饰)加入行动。

《盗梦空间》是极其重要的一部电影,因为它代表了好电影所竭力寻求的水准。经历过了一部好电影的你会发现自己焕然一新,脑子里有些新想法,就连神经系统也略微重组。在很大程度上Inception本身正是如此:观众离开电影院后对其感受与认知谈论不绝。新概念、新想法、新观点是一部好电影所赋予的比票根寿命还长的纪念品。

《盗梦空间》整部电影是关于一次进入别人梦境植入想法的行动,而这个行动的复杂和精彩程度完全超乎我想象。作为全片的重头戏,整个行动一气呵成,诺兰带领观众在现实与梦境,梦境与梦境之间任意穿梭,他就像一个玩偶师操纵着故事的走向,一条时间线会瞬间分裂成数条平行线,配以大量的动作戏和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折点,观众就像毫无意识地陷入了一场风暴,感官刺激和情绪亢奋的同时大脑还在飞速转动,稍有差池便会跟不上诺兰的叙事步调迷失在他的迷宫当中。

《盗梦空间》故事也不仅仅是关于一次行动,更是男主角Cobb深入自己内心的过程。他最终面临的选择也引出那条哲学命题,究竟什么才是梦什么才是现实,如果在梦境中一切感官都是存在的,那与现实又有何区别呢。直至影片结束前的最后一个镜头,诺兰终于将这个问题成功地抛给了白幕前的观众,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盗梦空间》的配乐相当精彩,如同片中不停旋转地金属陀螺给人冰冷晕眩同时钝重震撼的感受。Leo的表演虽没有传说的那样出色但也已经足够精彩;而法国影后Marion Cotillard的戏份比我想象中多且重要,她的每一次出场都抢尽眼球可谓惊艳;Ellen Page和Joseph Gordon-Levitt也奉献了不错的表演,后者依然又酷又萌;个人很喜欢Tom Hardy的角色,也许是因为他是片中唯一一个负责幽默的角色...

在诺兰的所有作品中,《盗梦空间》n更像是《致命魔术》而不是《黑暗骑士》,尽管能明显看出诺兰的野心是想要将两者糅合,打造一部剧本复杂精致同时也内涵饱满震撼人心的巨作,而Inception的故事太过庞大,精雕细琢的剧本却少了情感的冲击力。但如果单独来看,《盗梦空间》仍然是成功的,尽管影片前半部分略显臃肿,但是后半部分无论是感官还是大脑都如坐过山车般的观影体验实在让我流连忘返。

电影结束后全场再次掌声雷动,散场时我听到的次数最多的评语是“没有完全看懂但仍然非常好看”,而这也是我的感受。也许诺兰的能力就在于此,就算你迷失在了他的影像迷宫当中,也会为之目眩神迷赞叹不止,而这就也是让观众再次走入电影院看第二遍《盗梦空间》的最好理由。
第3个回答  2010-09-28
文化苦旅》读后感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一篇篇精彩的美文,余秋雨带我们探寻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文明和历史。 你漫步徜徉的地方,总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我们不曾亲临,通过您对当地人、历史、自然的浑沌交融,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沧桑感就会遍步全身,那些历史好像亲身经历过,从而紧随着的感动,叹息。 比如说,我们路过汨罗江,总会在百感交集中挤出一声久远的口胃叹。既羡慕沉睡在江底的闲散,有恨楚国忠臣的轻生;既有感于物换星移的短促,又庆幸楚国的精神没有随流水而长逝;既叹息淘淘江水的无情,又因身为炎黄子孙而骄傲……这众多的感慨,全是因为楚臣遇到了汨罗,就看到了汨罗,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与浪漫诗篇。 又如,我们去参观长城。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象征,就是因为它一直肩负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走在长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觉到无数英灵在抗击匈奴时的凶猛,倒下前转过头给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亘古不变的黑色眼睛。“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口号的提出,大概也是来自一个简单的愿望;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代相存。而不懂得这一切,长城,中国的长城,只不过是一条长长的土堆而已。 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升华文化。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没有历史事件与人物,你即使来到有任何意义的景观也只是会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类单纯的赞叹,而永远也不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层次,就是要领悟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精神。 正如他在自序里说的:“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到年岁陡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本书写得的确不轻松,那惨白的洞窟展示着不堪回首的历史,一个个文化遗址都是对“荣耀”与“耻辱”的诠释。中国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时代了。所以,让我们欣然接受苦旅,选择苦旅,在苦旅中探寻,铭记我们该记住的,试让敦煌的悲鸣停止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