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臣纲指的是什么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谁提出的?

如题所述

讲中国文化的思想部分,那我们肯定绕不开“孔圣人”孔子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很多朋友都不是很了解,好比如被误解的“三纲”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此话常被曲解为为臣要听君的话,儿子要听爹的话,老婆要听老公的话。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起来哦!

君为臣纲指的是什么1
历史上,最先论及君臣关系的是孔子。《论语·颜渊》记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孔子时代,诸侯之间争战不断,周室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或者“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那个时代的现实写照。孔子在当时所说的君臣关系,就是君要尽治理国家的本分,树立威信,让臣民拥护你真正成为一国之君,这样臣才能尽心尽力地发挥作为臣子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再找出孔子论述君臣关系的章句,来印证孔子这种“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观点。“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孟子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学说,在《孟子》中对君臣关系作出更详尽的阐述。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还提出“格君心之非”的观点,就是要国君做个好榜样。由此可见,孔子、孟子所说的君臣关系是相互的,是双向对等关系,并强调仁义是治理国家、维护安定的根本。与孔孟同一时期的法家代表韩非则提出不同观点:“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所说的君臣关系是单向的,是一方对另一方具有控制权和驾驭权的服从关系。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是第一个提出“三纲”和“五常”的人。他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董仲舒还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董仲舒在韩非的基础上,形成了“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道德观念。借助表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阳儒阴法”的政策,为汉帝国巩固和发展奠定了舆论和理论基础,对两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后来统驭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约两千年的“王道三纲”。
“三纲”虽然打着儒家的旗号,但与孔孟儒学相去甚远,是封建统治阶级为迎合政治需要而制定的。宋代儒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自孟子之后真孔学即失传。这表明汉代起,在中国社会占据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相较于儒家始创时期的孔孟学说发生了很大变异。
朱熹沿用汉代无名氏在《礼纬·含文嘉》中说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建立“三纲五常”的重要性,但必须做到“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就是说君心要正。他说:“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夫治军、省赋以为恤民之本,则又在夫人君正其心术以立纪纲而已矣。董子所谓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盖谓此也。”他坚持认为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有赖于朝廷的率先垂范。
朱熹后学真德秀在《大学衍义》中也说:“为人君者必正身以统其臣,为人父者必正身以律其子,为人夫者必正身以率其妻,如此,则三纲正矣。”人与人的关系有一个基本准则,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有不同的位置,发挥的作用自然不同,必然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这种划分,可能在给一方以权力的同时,会给另一方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君为臣纲”。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君为臣纲”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对封建社会的稳定也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君臣”这种封建称谓已经成为历史,只有类似“君为臣纲”的上下级关系普遍存在。我们国家乃至一个村委会,每一级都有民主选举产生的领导集体。这些领导集体既有决策的权力,也须当好表率,并时刻接受监督。
有道是“无规矩不成方圆”。持不同意见的人,就算是领导集体中的一员,都不可以自行其是,违反每一级领导集体的决策。对集体决策可以提出异议,或保留个人意见,但对于已经形成的决策,在实行中谁都没有擅自违背的权力。
“君为臣纲”的现代意义实际上就是指从大局出发,不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我们平常说的尊重领导、遵纪守法、服从组织,还有最典型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些不正是“君为臣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不过,现代意义的“君为臣纲”有一个大不同:在人格上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一个人都不会因为自己的位置不同,而在人格上有所区别,人格是绝对平等的。
君为臣纲指的是什么2
《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以上就是君为臣纲指的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该篇文章能够对你们有所帮助!
测一测你的2023兔年运势和未来十年大运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挑选一个好日子?TA是你这一生对的人吗?2023年你会发大财吗?全方位解读你的事业天赋,扭转困局!点击在线咨询:http://www.adxqd.com/xz/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