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七律作品有哪些

如题所述

苏轼的七律作品有以下这些:

1、《题西林壁》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吉祥寺赏牡丹》宋代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苏轼的介绍如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07
苏轼的七律作品有: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初到黄州》,《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狱中寄子由》,《和董传留别》,《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赠刘景文》,《秦淮夜泊》。

苏轼七律最有名的十首诗

1、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2、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七尺顾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5、七律琴箫红泪 再访秦淮事事休,可怜未老已白头。 梨花树下一身雪,芳草丛中几度秋。 鸟恨株株红药谢,人烦滚滚碧波流。 幸得春水不辞累,淘尽悲欢淘尽愁。

6、七律秦淮夜泊 石桥隐约淡着烟,谁抱琵琶细细弹 一曲惊回千里梦,两朝灭尽半生缘。 曾悲水月风吹破,亦恐桃花雨打残。 借问君家何处是,同为沦落在人间。

7、七律 逍遥 飘蓬江海自蹉跎,莫向苍天问奈何。 老去浮生燕市饮,闲来御剑蜀山歌。 千金身后休嫌少,一笑樽前赖更多。 且喜今朝冰覆雪,还期明岁有春波。

8、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晓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雪峰千点数鸥轻。

9、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10、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七律《乌鸦和塞北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