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涟水县各乡镇名称的由来

如题所述

涟水曾先后叫“淮浦县”、“北东海郡”、“襄贲县”、“海西郡”、“海安郡”、“涟水县”、“涟州”、“金城县” 、“涟水军”、 “安东州”、 “安东县”、“涟东县”等。

为什么叫这些名称呢?

一、淮浦县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淮浦县。这是涟水建置之开始。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淮河,从河南省桐柏山发源,东流经河南、安徽入江苏。汉时,淮河经涟水境内入海。故当时命名为“淮浦县”。它的意思是淮河入海的地方。

南齐建武二年(495年),省淮浦。淮浦之名存612年。

二、北东海郡

南齐建元二年(480年),以东海郡属冀州,称北东海郡,侨治连口(即今涟水城附近),并于北境置襄贲县属北东海郡。

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人民与士族大量南迁。他们多半是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当时的东晋及南朝统治集团。在其管辖的区域内用北方地名设立州、郡、县,这些州、郡、县就叫侨州、侨郡、侨县,用它来安置北方士族,借以缓和南北士族矛盾,以巩固自己政权。还有,东晋及南朝如遇有州郡县沦入敌手,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旧名。

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宋将东海郡名改为南东海郡,治所在郯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侨置郡—作者注),到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又改名为南兰陵郡。南东海郡名存时间为431年至502年,计71年时间。南齐建元二年,南东海郡名存。当时东海郡被北魏占领,南齐在其管辖区域内重置东海郡,将它归属冀州,因在南东海郡北,故改名为“北东海郡”。郡治原在下邳郡北,因被北魏占领,故郡治侨治在连口。

连口。在今涟城附近。其时,涟水北有条河流,叫“涟河”,它有三条支流,分别叫东涟河、西涟河、中涟河。这三条支流在涟城附近汇合,流入淮河。因为这儿是连接三条支流入淮的地方,故名“连口”。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北东海郡为海西郡。北东海郡名存69年。

三、襄贲县

襄贲县,秦置,原址在山东境内,今苍山县东南。南齐时,襄贲县为北魏占领。南齐建元二年,将东海郡归属冀州,改名为北东海郡,侨治连口。并在境北置襄贲县。这是侨置县。

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襄贲县为涟水县。襄贲县名在涟水境内存105年。

四、海西郡

东魏武定七年改北东海郡为海西郡。因为涟水东边是大海,它在大海西,故名海西郡。

东魏政权仅存16年,后为北齐代替,北齐政权也仅存28年。而在北齐时,海西郡又改名为海安郡,故海西郡名存时间不长。

五、海安郡

北齐改海西郡为海安郡。

北齐天统五年(569年),大水,统治者希望“大海安定”,故将靠近大海的海西郡改名为海安郡。北齐政权仅存28年,隋开皇三年(583年)废海安郡,故海安郡名存时间也不会长。

六、涟水县

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襄贲县为涟水县。

隋开国初,对全国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开皇三年,罢诸郡为州,废海安郡。五年,改县后,襄贲原是侨置县名,此时隋已一统天下,不存在侨置问题,襄贲县名已不合时宜。前面已讲过,涟水境内有条涟河,它的三条支流基本覆盖全县,故在更改县名时,便以河名来命名县名,涟水县名始见。涟水之名在涟水历史上时间最长。

七、涟州

唐初,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年)置涟州,在境北三十里置金城县。

涟水,从南齐建元二年为北东海郡起,后改海西郡、海安郡,区域规格一直较高,属郡一级,下辖一县或几县。同时,涟水地处海边,盛产食盐,经济比较发达。唐代诗人高适写诗赞美涟水:“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在高适笔下,涟水是个富饶的鱼米之乡。唐初改郡为州时,便将涟水由县升为州。因为城内有“涟河”,取“涟”字,就命名为“涟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涟州。涟州之名仅存6年。

这里需提一下,涟州名虽仅存6年,但在这6年中,唐朝第一奸相许敬宗曾任涟州知州。

还需说一下,有资料云,在五代周显德三年(956年)复置涟州。但据笔者考证,周显德四年(957年)周世宗拔楚州,知县崔万迪归附于周。归附在后,说改名在前,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一说存之。

八、金城县

唐武德四年置,在境北三十里。为什么叫“金城”?笔者推测,唐初,佛教盛行,境北三十里,有座大庵庙,叫“金城庵”,起县名时,是否取其庵名?也未可知。

贞观元年废涟州,并省金城县。金城县名仅存6年。

九、涟水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置涟水军。

涟水是淮河入海口。淮河在没有受到黄河侵犯之前,它从河南桐柏山迤逦而东,清流千里,帆樯如林,流经涟水入海。涟水控制门户,在交通、经济、军事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北宋在此置军,使涟水成为军事要地。由县升为军,仍用“涟水”两字来命名,故叫“涟水军”。

南宋时,战事不断发生,涟水时为宋,时没于金,因而也时为军,时为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改涟水军为安东州。

涟水军名前后共存186年。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于绍圣四年(1097年),以太常博士来知涟水军,他守涟二年,多惠政,人称清官。

十、安东州

涟水为淮河入海口,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战事频繁。涟水是南宋在东边的桥头堡,又是过淮河必经之地。双方争夺得十分厉害。景定三年,南宋统治者希望他的东边安定,因涟水在淮之东,又东滨于海,故改涟水军为安东州,这是寄予美好的期望和祝愿。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安东县。安东州之名存107年。

十一、安东县

明洪武二年降安东州为安东县。为什么降呢?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开始夺淮,涟水始有河患。随着时间推移,涟水河患加剧,使原来的鱼米之乡变成了洪水走廊。涟水经济因黄河夺淮遭到极大破坏。行政区域的等级向来是以经济状况来决定的。涟水经济衰败了,行政区域等级自然也该相应降低,故明初便将安东州降为安东县了。

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奉天省(今辽宁省)安东县(今丹东市和东沟县)同名,又改为涟水县。安东县名存545年。

十二、涟东县

民国三十年(1941年)元月二十四日,以境内盐河为界,将涟水县划为两县,盐河西仍叫涟水县,盐河东叫涟东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一日,日寇侵占涟城。日伪军沿盐河构筑据点,严密控制交通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二十七日,涟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但由于日伪控制盐河交通线,两岸交通极为不便。为了便于领导,更好地开展对敌斗争,党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决定将涟水分置两县,以盐河为界,河西仍叫涟水县,隶属淮海区,河东为涟东县,隶属盐阜区。所以,置涟东县是革命斗争形势需要,又因区域在盐河东而得名。

1950年6月18目,涟水县和涟东县合并,仍叫涟水县。涟东县名仅存lO年。

现改回涟水县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7
你是涟中的?一25?
第2个回答  2010-10-03
涟水乡镇地名溯源(岔庙)
岔庙镇在县境北部。它的东面隔公兴河与灰墩乡、红窑乡、浅集乡相望;西面隔东张河和前进镇、梁岔镇为邻;南面与河网乡相连;北面和高沟镇接壤。面积为83.5平方公里,人口45000余人,镇政府驻岔庙街。
岔庙,清初人们在此兴集,因它位于香溪寺西北角的一条翁道上,故名岔庙集,后改叫岔庙街。
民间传说,尼姑庵的尼姑跑到和尚庙去了,人们戏谓“岔庙”。
境内有一地名为夜合灯。传说很久以前,这儿有个大土墩,傍晚时,墩上即亮起两团灯火,这两团灯火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合在一起,成为一盏灯,人们称它为“夜合灯”,这地方便以此而得名。
涟水籍港胞郑兆财先生是岔庙人。他旅居香港,不忘故里,多次捐资为家乡做好事,办实事。他捐资创办“郑梁梅小学”、“郑梁梅中学”、“郑梁梅高级中学”。他为家乡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马绍孟先生也是岔庙人。他是中国有名的教育家,曾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出国访问,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
第3个回答  2010-10-02
涟水网上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