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品牌深耕国内电动市场,几年之后自主品牌和新造车如何应对?

如题所述

外资品牌深入挖掘中国市场,自主和新兴造车者如何应对纯电挑战?


提到“纯电平台”,不可忽视的是,许多品牌最初都采用“油改电”策略。共用平台意味着成本控制的优势,但就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试过才知道。基于油车平台的纯电车型,空间布局、驾驶体验、续航里程和能耗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Elon Musk曾指出,首代Roadster就反映了这些问题。尽管“油改电”有诸多缺点,但为了降低风险,一些传统车企仍选择尝试。比如轩逸纯电、VE-1(基于缤智纯电)和大众的MQB平台e-Golf、宝来纯电、朗逸纯电等,都采用了这种方式。然而,传统车企不能永远满足于现状。自2020年起,众多外资品牌基于纯电平台的新车型陆续登场,产品力和性价比均有显著提升。比如大众的MEB平台,去除内燃机设计后,车辆操控性和空间表现得以优化,重心降低和重量分布更合理。只有纯电平台的产品,才能摆脱燃油车结构,重新设计,提升动力、续航、操控和舒适性。外资品牌如大众,以及更多的品牌,将在未来2-3年内推出更多基于纯电平台的产品,单纯依赖当前的“油改电”车型来评估未来竞争力是不准确的。


随着外资品牌在纯电动车市场的扩张,自主和新造车品牌的压力将增加。自主品牌的抗风险能力较强,很多拥有合资背景,燃油车或插电混动业务可为其纯电业务提供支持。然而,新造车势力面临严峻考验,销量不达预期会导致成本分摊效应减弱,利润率低,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在投资者的压力下,除了少数头部企业,其他新造车玩家可能面临出局的威胁。虽然大家都在寻求突破,但留给他们的追赶时间已经不多了。


外资品牌的强势出击将引发电动车市场的洗牌,把握住这个时机争取市场份额,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