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前七子后七子

如题所述

1、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等七位文学家组成了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即弘正七子。他们对当时文坛模仿宋人风格的现象不满,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试图通过复古来寻求文学的新出路。
2、后七子:嘉靖中期,李攀龙、王世贞等七位文人继承前七子的复古理念,组成嘉靖七子,再次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成员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和梁有誉。
3、唐宋派: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代表了这一散文复古流派。他们不满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观点,推崇唐宋散文风格,强调自然流畅和直抒胸臆,反对艰涩和模拟,对晚明的“公安派”和清中叶的“桐城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4、公安派:在晚明文学界具有重要影响,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是主要人物。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提出了“性灵说”,体现了晚明文学的新价值观。
5、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文臣为代表的一种文学风格。其作品内容多贫乏,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主题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6、竟陵派:在公安派声势渐消之际,钟惺、谭元春等竟陵人提出“深幽孤峭”的风格,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之弊。
晚明小品文的特色:
1、小品文并非特定文体,包括尺牍、游记等多种形式,特点是短小精悍,重视自我表现,与传统散文有所不同。
2、小品文题材生活化、个人化,反映作者日常生活和趣味。
3、小品文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无论描写生活、表达审美还是议论时政,都坦诚直言。
“拥刘反曹”倾向:
1、在《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表现为:刘备被塑造为“仁君”,曹操为“奸雄”;刘蜀置于首位,曹魏次之;对刘备尊称玄德、皇叔等,而对曹操直呼其名或贬称。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官方史学中,表现了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观念;民间文艺中,体现了“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和对仁政的向往;《三国演义》中,既有拥护仁政、反对暴政的人民性,也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恢复汉室的情绪,同时包含封建正统观念的某些陈腐成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