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的最高智慧是什么

如题所述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佛家有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种坐看芸芸众生的气度的确不失为一种融冰融雪的博大胸怀。在普通人眼里,佛是那些具有大智慧、通晓事理、超脱生死、品格高尚的人。他们由于心性高洁,淡化得失,很少有烦恼。因此,求佛应该是追求一种境界。
据说佛的肇始者--释迦摩尼祖师在没有成佛之前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徒,而是一个高贵的世家子弟,父亲是古代迦毗罗卫的国王,由此可见,释迦摩尼的身份十分显赫,但他为什么舍弃高贵的王子不做,反而出家为僧呢?这其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其经过数十春秋的孜孜追求,对人生和解脱问题进行不断地思考,最终“大彻大悟”,成为佛教的开山祖师,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成功。释迦摩尼舍弃继承王位的机会,得千古佛学大成,成为千百年来佛家弟子顶礼膜拜的一代祖师。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精神的确够震撼的,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得起。试想,如果让你放弃高贵的王子地位去做一位未来不知何处去的苦行僧,你愿意吗?显然,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的,但释迦摩尼做到了,他用一种成功取代了另一种成功--这就是“舍得”的结果。
有一则故事则在讲述取舍的境界: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一起外出行脚。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铲子。这个铁铲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可以随时种植生产,带一块洋芋,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不久洋芋长出来,可以吃饭,不要化缘了。另一个是,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一个念了声阿弥陀佛,就挖土把他埋掉;一个却扬长而去,看都不看。
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我在路上看到他们,两个人表现是两样,究竟哪个对呢?师父说:埋他的人得到的是一种慈悲,不埋他的人得到的是一种解脱。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摆在上面变泥巴,摆在下面也变泥巴,都是一样,所以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埋也对,不埋也对,取也对,舍也对,关键就看一件事情的取舍是否适合你了。佛语云: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有舍而后有得。也许释迦摩尼早已经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之中行走的时候,就已经悟出这其中的奥妙了。人事如此,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蛇是在蜕皮中长大,金是在沙砾中淘出。就是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围绕着舍与得和得与舍之间,演绎着无数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