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共有几次反围剿

如题所述

5次。

1、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攻。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诱敌深入,5天内连打两个胜仗,歼敌一个半师,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是红军由游击战向游击性运动战实行战略转变的第一个大战役。

此役,红一方面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中央根据地人民的支援下,共歼敌一个师部又三个多旅约1.5万人,缴获各种枪支1.2万余支,取得了反“围剿”作战的重要经验,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并为粉碎敌人的下次“围剿”创造了有利条件。

2、第二次反“围剿”

蒋介石在对红一方面军所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1931年4月发动的第二次“围剿”。

4月1日,国民党军分四路开始向中央根据地大举进攻,至4月23日,先后进至江背洞、龙冈头、富田、水南、严坊、招携、广昌等地。

与此同时,红军主力秘密转移到龙冈、上固、东固地区,为待机歼敌、迫敌而在东固地区待命达25天。5月13日,国民党军王金钰所部第28师和第47师一个旅,开始由富田向东固前进。

5月16日至17日,红军在中洞、九寸岭地区包围歼灭敌第28师和第47师一个旅的大部。接着向东横扫,于5月19日在白沙歼敌第43师大部和第47师一个旅的残部,余敌逃向永丰。

5月22日在中村歼灭前来西援的敌第27师近一个旅;5月27日攻克广昌,歼敌第5师一部,第5师师长胡祖玉受重伤毙命;5月31日突袭建宁,歼敌第56师三个多团。

从5月16日至31日,红一方面横扫700余里,连打五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红军粉碎“围剿”后,乘胜转入进攻,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解放了赣东、闽西的黎川、南丰、建宁、泰宁、宁化、长汀等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3、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23个师另3个旅,约30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

这次“围剿”,蒋介石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共产党根据地,,从吉安、永丰、乐安方面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七月底,蒋介石发现红军主力已转移到兴国地区后,立即命令其主力部队,分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进攻,企图压迫红军于赣江东岸而消灭之。

在敌重压境的情况下,方面军决定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作战方针,指挥红军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向东,向敌之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让敌主力深入赣南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

但正当红军向富田开进之际,被国民党发觉,敌第11、第14两师先红军到达富田。在红军西临赣江,东、南、北三面受敌的危急形势下,总部决定改取中间突破,向东面的莲塘、良村、黄陂方向突进。

敌人发觉主力东去,从八月九日起,将其向西向南的部队,转旗向东,取密集的大包围姿势,接近了集中地 -- 君埠以东地区。

这时,红军以红12军(欠第35师)向乐安方向佯动,待敌发现红军集结地域,再向西进时,红军已休整半月,而敌已被红军拖得疲惫不堪,无能为力,不得不于九月初开始退却。

红军乘敌退却之机进行追击,除高兴圩一仗与敌第60师、第61师打成对峙外,于九月七日在老营盘歼敌第 9 师一个旅;九月十五日,在方石岭全歼敌第52师及第9 师一部,又打了两个胜仗。”

至此,红军六战五捷,击溃敌人七个师,歼敌十七个团,毙伤俘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4、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围剿”。

其部署是:以陈诚指挥蒋介石嫡系部队12个师16万余人为中路军,分3个纵队,担任主攻任务;以蔡廷锴指挥第19路军和驻闽部队为左路军,以余汉谋指挥的广东部队为右路军,负责就地“清剿”,并策应中路军行动。

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红1方面军此时共有7万余人的兵力,遵照党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于2月上旬西渡抚河,围攻南丰。陈诚急令中路军各纵队向南挺进,企图以优势兵力同红1方面军主力在南丰地区决战。

面对当面严重的敌情,总政委周恩来和总司令朱德于13日毅然决定,改强袭南丰为佯攻,接着又主动撤围南丰,采取退却步骤,以一部兵力将敌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转移到东韶、洛口地区,待机歼敌,准备歼灭抚河西岸援敌之一部。

这时,何应钦误认为红军主力往东向黎川地区转移,即令其中路军三个纵队向广昌、黎川地区追求,迂回包围我军。

2月27日至29日,在宜黄之黄陂地区,红1方面军采取大兵团伏击的战法,歼敌第52、第59师,俘敌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在三天的时间内,红1方面军取得了一仗歼敌两个整师的重大胜利。

敌军两个师被我歼灭后,完全陷入被动,陈诚被迫调整其中路军部署,将分进合击改为中间突破,其以6个师分成前后两个纵队,向广昌方向进攻。

红1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吸引敌前纵队加速南进,而主力则向北移动。当敌后纵队与前纵队相距100里,前后处于孤立态势时,红1方面军于3月21日,在草台冈突然向敌发起进攻,歼敌第11师大部。

22日,敌第9师一部企图增援第11师,在东陂地区遭到我军沉重打击。敌第11师被残后,陈诚的中路军其他各部纷纷后撤。经过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红1方面军主力和地方红军扩大到8万余人。

5、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

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

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五次反围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0
历史上,红军被5次围剿,5次反围剿。前三次毛泽东领导取得胜利,第四次周恩来朱德领导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1930)
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围剿”军共集结8个师3个旅近10万兵力,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对皖西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
1931年3月下旬,蒋介石限令5月下旬“完全肃清” 鄂豫皖区红军。围攻兵力达11个师,约13万人。至5月下旬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于1931年11月10日发起黄安战役,历时43天,歼敌15000余人;1932年1月19日发起商潢战役,历时10多天,歼敌5000余人。1932年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围了六安苏家埠等敌据点,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第三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险胜(1932)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1933年3月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1933)
1933年7月17日,蒋介石调8个师10万余人,以刘镇华为司令,第五次进攻鄂豫皖根据地。9月10日,敌以7个师向皖西北根据地中心合围。鄂豫皖省委组织反击,因寡不敌众失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8-20
反围剿,通常是指1930年12月-1934年10月的对各个苏区的围剿。一共五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才有了著名的长征。
第3个回答  2021-03-20

第4个回答  2019-09-28
5次反围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