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名句

如题所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06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
第2个回答  2013-04-1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第3个回答  2010-09-0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别忘了给我最佳评价!祝学习进步!有问题可以交流 QQ:243814720
第4个回答  2013-03-27
作者 名言
孔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孔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论语·公冶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论语译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孔子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家语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