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跟家人讲完杜甫人生经历之后家人的评价是酸腐儒生?而我觉得杜甫是读书人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楷模?

是我对杜甫了解不够,涉世未深三观过于单纯?还是真的作为一介平民谈社会责任太假大空了?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嫉恶如仇、同情人民,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从盛唐的尾巴走来,带着不可言表的使命。尽管,他不是救世主,也不是那个平定战乱的人。但是,他却为那个不忍直视的乱世增添了无上的光彩。

2020年是“诗圣”杜甫(712-770)逝世1250周年。今年正值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人心惶惶之时,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于4月6日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与但丁、莎士比亚比肩,第一次以纪录片方式,介绍给西方世界。

BBC资深主持人兼撰稿人、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Michael Wood)沿着杜甫生平行踪,为观众讲述这位中国最伟大诗人的事迹。纪录片中被誉为英国国宝级演员伊恩·麦克莱恩,朗诵了多首英译杜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的诗人继2012年“杜甫很忙”的热潮之后,一时名噪异域,感动全球,只不过这一次不再是源于民间自发的“恶搞”,而是以专业纪录片的形式,可谓稍稍复归于正。

为此,新华社于4月19日推出时评,给予高度肯定:

它(纪录片)的播出让居家隔离抗疫、饱受疫情焦虑的民众产生了共鸣。杜甫诗歌的美充满了慰藉人心的力量。杜甫半世穷困漂泊,但他目之所及都是众生。生在那个多元包容的大唐,杜甫的悲悯关爱更是穿透地域、文化和民族。他懂得世间的悲欢,他悲悯黎民的命运。而现在,他的诗与他的心,在更广阔的世界流传,收获不少外国知音:“为治愈我们破碎的世界,团结一致,请读杜甫的诗,这对世界是有好处的。

随后,央视9套纪录频道也于6月11日播出了BBC这部纪录片。至此,杜甫的“人民性”再次被推上高峰。

回想2012年,恰逢杜甫诞辰1300周年,“杜甫很忙”的主题涂画曾以大家意想不到的方式风靡一时,被誉为“唐代户籍警”的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曾就此接受《东方早报》专访,该访谈现在读来仍有指导意义。

在陈尚君教授看来,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丰富有变化的”,他的诗歌里面有自己也有国家。杜甫目睹了“安史之乱”对大唐帝国的摧残,国家遭受变乱,由盛转衰,他本人也因此流离失所,终老异乡。他的诗有对社会时事、国家变局的纪实,有对百姓苦难的记载,也有个人一时的悲喜。陈尚君教授特别指出作为诗人的杜甫其“人民性”之外的形象。

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是描述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读来令人能够感同身受,素有“催泪神器”之称。杜甫的诗不仅对我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日本的文学也影响深远。然而杜甫的一生也是多灾多难的,他有志难伸,几乎半生都在流浪,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可以说杜甫一生的过往比他的诗还要令人难过。

杜甫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也只有少年时期还算不错,其他时期的杜甫,仕途不顺,生活贫苦交加,几乎大半生都在颠簸流离。而杜甫的诗因为受境遇所影响,风格比较沉痛。杜甫生活的年代正是唐朝走下坡路的时候,很多诗都描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朝廷的无能腐败和底层老百姓的疾苦。他的诗因为多方面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也生动的他记录了唐朝历史变化,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因而被世人誉为“诗史”。

杜甫在世时名声远不如李白显赫,但对后来者的影响超过李白。

唐代后半期最重要的四个诗人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都是学杜甫的。到了宋代,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还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有人评说:杜甫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跟苦难相联系。一生顺风顺水的人很难对人性有全面的把握,也很难有宽广慈悲的胸怀。可以说,“诗圣”杜甫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虽生活在盛唐时代,却体味了巨大贫富差距带来的苦涩;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苦难。他将个人的不幸与胸怀天下的情怀相结合,最终升华为笔下动人的诗篇。

翻开一本杜诗,我们能读出人生的不易,从而珍惜每一寸时光,用心地生活;翻开一本杜诗,我们更能读懂生命的坚韧,进而从容面对苦难,在最狭隘的石缝里开出一朵花来。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杜甫便是如此,他用生命写诗,一生饱经风霜,饥寒交迫,却留给后人最温暖的启示。

有感性的朋友和我说,《赠卫八处士》是他心中,杜甫最好的诗。

从小到大,有多少人和事匆匆擦肩而过,儿时玩伴,同窗好友,深情故交,或曾:“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或曾:“同窗共读,青灯书屋情思起”,而如今“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真可谓“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偶尔见上一面,却也总是“痛时总比欢时长”。

岁月啊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推;岁月啊你别催,走远的还要追。

我想,一个人老了的重要标志,也许就是少年时初读不以为意,而今再读如杜甫《赠卫八处士》这样的诗,居然感同身受眼眶含泪吧。

春花秋月,冬雪夏草,一场绵绵秋雨带来了又一个秋天。愈来愈觉得,所有少年时生吞硬背下的那些古诗词都携带着诗人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意重,在我们此后的一生中静水深流、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直到后来的某一刻直击心扉,时空折叠,让人灵魂抽离,怆然泪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05
推测:1、你的家人文化水平不高。2、你的家人缺乏社会责任感。3、你的家人所在圈子都是实用主义者,只关注于自己目前的既得利益。
而你:1、尚年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影响着你,思想里还充满理想,也有着上进精神。2、年轻人毕竟求知欲更多,与社会也联系更紧密。
如上,如有得罪处请包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