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郭颐断案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1. 周敦颐断案文言文翻译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

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

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

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

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 古文翻译郭颐断案

是敦颐吧!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3. 欧阳公断案文言文翻译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纯搬运,我很可耻。

4. 周郭颐胸怀洒落的译文是什么

是周敦颐吧?不过,《胸怀洒落》这篇的文言文没学到过.你找的是不是爱莲说 ?--------------------------------------------------------------------------------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

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9)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0)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

噫(14)!菊之爱(15),陶后鲜有闻(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7)众矣!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初为分宁(现在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后知南康军(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一带)。

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周元公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

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

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湓江,他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

卒谥“元公”。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

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

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

5. 周郭颐胸怀洒落的译文是什么

是周敦颐吧?不过,《胸怀洒落》这篇的文言文没学到过.你找的是不是爱莲说 ?--------------------------------------------------------------------------------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

晋陶渊明独爱菊(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濯清涟而不妖(6),中通外直,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9)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10)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1)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2);莲,花之君子(13)者也。

噫(14)!菊之爱(15),陶后鲜有闻(1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7)众矣!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初为分宁(现在江西省修水县)主簿,后知南康军(现在江西省星子县一带)。

他是宋朝理学的开山祖,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及《周元公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

前人称赞他“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家几代住在营道的濂溪。

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湓江,他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

卒谥“元公”。 [注释]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蕃:多。 (3)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

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4)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7)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8)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

益,更,越。 (9)亭亭:耸立的样子。

(10)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11)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6)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17)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

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说”,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周敦颐,北宋人,其人一生澹泊名利,不求闻达。他的这种高洁的人品,诚如北宋文学大家黄庭坚所誉:“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而他的传世散文佳作《爱莲说》恰恰正是他酒落胸怀所透射而出的精神折光。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概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

6. 关于周郭颐《爱莲说》课文理解、作者简、字词赏析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树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幽,笔挺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随意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喜欢牡丹,当然有很多人了! 周敦颐(1017—1073)周敦颐 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