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地支代表的月份

如题所述

十二地支的对应月份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腊月寅、卯、辰是农历正二三月春季,春季万物发芽滋生,三合会为木巳、午、未是农历四五六月夏季,夏季万物开花茂盛天气炎热,三合会为火申、酉、戌是农历七八九月秋季,秋季万物成熟,肃杀,三合会为金亥、子、丑是农历十十一腊月冬,冬季万物收藏,归于地下,冰雪覆盖地面,三合会为水

十二天干地支月份是怎么看的?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十二地支还对应着农历月份,子对应 采用干支方法纪年月,就是八字的月份是用十二地支表示,八字的月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划分。简单说,十二地支不与农历月份一一对应。八字月份划分简单方法:按照阳历每一个月有二个节气,前一个是“节”,后一个是“气、中气”。八字月份就是按照前一个“节”划分的。月份数字等于阳历月份数字减去一。立春是年份、正月的划分标志。十二地支与八字月份关系: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

怎么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表示年份,知道月份,日,和时的最好了。 十二地支的生肖――
子属鼠 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 辰属龙巳属蛇
午属马 未属羊申属猴酉属丁 戌属狗 亥属猪
一鼠,二牛,三虎,四兔,五龙,六蛇,
七马,八羊,九猴,十鸡,十一狗,十二猪。
寅为正月――立春~~惊蛰。
卯为二月――惊蛰~~清明。
辰为三月――清明~~立夏。
巳为四月――立夏~~芒种。
午为五月――芒种~~小暑。
未为六月――小暑~~立秋。
申为七月――立秋~~白露。
酉为八月――白露~~寒露。
戍为九月――寒露~~立冬。
亥为十月――立冬~~大雪。
子为十一月――大雪~~小寒。
丑为十二月――小寒~~立春。
日:
由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具体的日子则需要查询万年历,举例如下:
农历2012年2月12日为甲子,13日为乙丑,14日为丙寅,15日为丁卯,16日为戊辰,17日为己巳,18日为庚午,19日为辛未,20日为壬申,21日为癸酉,22日为甲戌,23日为乙亥……依次排列。由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具体的日子则需要查询万年历。
命理十二时辰
子 1――23 半夜11 点~~次日凌晨l 点
丑 1――3 凌晨1 点~~3 点
寅 3――5 早晨3 点~~5 点
卯 5――7 早晨5 点~~7 点
辰 7――9 上午7 点~~9 点
巳 9――11 上午9 点~~1l 点
午 11――13 中午11 点~~13 点
未 13――15 下午1 点~~3 点
申 15――17 下午3 点~~5 点
酉 17――19 傍晚5 点~~7 点
戌 19――21 夜晚7 点~~9 点
亥 21――23 夜晚9 点~~11 点

十二地支对应月将是什么 以地支计月:
春木:
阴历正月,寒冬未尽,白雪茫茫,光秃秃的山野中很少有动物出入,饿虎便从山林中钻出来寻食。虎的吼叫声传遍四野,给人们很深的印象,于是就把这个月定为“虎月(寅月)”。
阴历二月份,春暖花开,向阳的小草钻出地皮,兔子便开始活跃。人们又把这个月定为“兔月”。卯;
以此而论,阴历三月多雾,神龙忽现。辰;
夏火:
阴历四月天暖,蛰蛇出洞。巳;
阴历五月草长,人欢马叫。午;
阴历六月草茂,羊群遍野。未;
秋金:阴历七月果熟,猴子口福。申;
阴历八月中秋,杀鸡饮酒。酉;
阴历九月秋收,防盗要狗。戌;
冬水:
阴历十月秋凉,肥猪满圈。亥;
阴历十一月下雪,屋内多鼠患。子;
阴历十二月北风吹,老牛把棚归。丑!

2017年十二地支对应月份 南,乐

每年的十二地支从那个月开始数? 寅月开始数
干支纪月法
先确定地支:以冬至所在月份为子月,以此类推。遇到闰月则采用上个月份的地支。亥定地支后,下来确定天干: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二月是丁卯,三月是戊辰,类推;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目前,中国民间对干支纪月起始日的确定存在分歧,共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单数节气(即“非中气”)作为每月的起点;另一种是以朔日(即数字纪月每月的初一日)作为起点,遇闰月则与上月用同一干支纪月。以2001年(辛巳年)为例,公历2月4日立春,3月5日惊蛰;1月24日是正月初一,2月23日是二月初一。按第一种观念,则庚寅月从2001年2月4日开始,辛卯月从2001年3月5日开始;按第二种观念,则庚寅月从2001年1月24日开始,辛卯月从2001年2月23日开始。

农历十二个月有没有天干地支的名称? 干支纪年在我国古代立法中属于阳历,即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进行纪年。每年的立春是一年的开始,称之为“岁首”。同样,干支纪月也是阳历历法,每年十二个月,以干支来表示,从立春到惊蛰为第一个月份(地支寅月),从惊蛰到清明为第二个月份(地支卯月),如此等等。 我国以月亮围绕圆缺为周期进行纪年的立法,称之为阴历;月亮一圆一缺为一月,以数字来表示,每年也并非总十二个月,一般三年会多出一个润月。
干支纪月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纪月历法,与阴历立法并没有关系。干支纪月与农历月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一般历法书上所注明的农历几月对应干支几月,只是大概对应,并非整个月都是,和前面的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相似。
干支纪月的地支是这样的,从立春到惊蛰为寅月,其余月份按照地支类推。每年的第一个月份的天干需要根据当年年份的天干来决定。若遇甲或己的年份,第一个月份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第一个月份为戊寅;丙或辛之年第一个月份为庚寅,丁或壬之年第一个月份为壬寅,戊或癸之年第一个月份为甲寅。依照第一个月份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由于干支纪月推算起来较为麻烦,因此除非星相先生推算生辰八字和选择良辰吉日,很少有人使用,干支纪月也没有普及。

每月天数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怎么表示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天干地支纪日
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   因为儒略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所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公元4年本来应为闰年,但因为公元前45年开始实施儒略历后,“每隔3年”加一次闰日被误为“每3年”加一次闰日,所以罗马皇帝屋大维下令前5年、前1年、4年停闰以修正错误置闰。)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闰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400整除才能认定为闰年(这是因为按照现在立法计算,四年一闰的规定使每年多出0.0078天,经过400年大约会多出3天,如果在能被400整除年份的前面3个百年不算闰年,则正好平衡),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100但非400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9912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   干支记日比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事件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因为农历每个月29或30日不定(而且有没有闰月也不知道),故如果日期跨月,则计算将会非常困难。至于某月某日和干支的对应,则可以查万年历。   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朝历法,每年的第一个月为十月,然后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也就是出游后过了9个多月(不算闰月),驾崩了。计算此次出游的总日期数。   解:从癸丑(第50天)到丙寅(第3天)总共是13天。所以总出游日期数一定是60n+13。9个月大约是270天,但270天并不是60的倍数,所以可以判断有一个闰月;从而,n=5,总共出行10个多月,日期数为313天。   用日期记日的失败例子: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廿九日到六月初一日,一共多少天?   答: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有29天,所以只有1天。(错误)   原因:洪武三十一年有闰五月(共29天)。《明史》记载,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所以该问题答案应是1+29=30天。

怎样用天干地支表示年月日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 *** 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任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骸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己55.戊午56.己未
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