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问题一: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答案:B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答案:C

问题二:学科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谁 折叠主要代表人物
(美)布鲁纳(J.S.Bruner),布鲁纳是一个结构主义者,他深受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影响,他的教学理论无论从思想和内容上都与皮亚杰有密切关系。是在吸取和发展皮亚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的理论不仅提出了学(教)什么、什么时候学(教)、怎样教(学)等问题,而且在结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对这些问题做了使人比较满意的回答,提出了基础学科早期学习,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广泛应用发现法等主张。
产生的主要背景美国的教育落后于科技的发展,教育改革呼声高涨。美国成为经济强国,但是在包括朝鲜战争在内的诸多方面的失利,促使美国人对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反思;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

问题三:什么是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A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流派主张非指导性教学

问题四: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哪三种 学习理论的流派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三种。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 *** 、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 *** 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 *** 做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并在每一步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主要代表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等。认知主义把学习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主义的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与行为主义相比,重点放在引发行为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行为本身。认知主义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教学。主要代表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者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既不是预先生成的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

问题五: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哪三种 理论要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

“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

任何学生。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

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

A 动机原则 ―― 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

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

(1) 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

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

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3)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 结构原则 ―― 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

(1) 表演式:一组动作;

(2) 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

(3) 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 程序原则 ―― 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问题六: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三者是一个意思 不是一个意思,具体请参见百科建构主义

问题七: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 对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再认识
李涛 姜俊杰
1.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主要思想
(1)革新课程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就是普通而强有力的适用性:结构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概念、原理或规则,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原理或规则,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迁移。
(2)选取螺旋式课程,打破中小学和大学同一学科的界限,强调基本学科的早期学习。课程排列方式分为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直线式即一门课程一次性开设完成。螺旋式即一门课程在学生不同的年级,在深、广和难度上有变化性反复,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在智育上以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大胆假设。
(3)采取发现法,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培养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强调用发现的方法学习学科基本结构,重视对学生最佳动机――兴趣的培养。
布鲁纳的理论,不但反映着自然科学和学术上的新成就,而且也体现了对教育经验的本质的大胆设想。今天,也是应付“知识爆炸”新形势的积极措施,有很强的时代精神,也有科学依据和价值。
2.知识经济时代对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思考
知识和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核心,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成为关键,知识经济里“知识”的概念至少包括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关于原理和规律的知识;关于操作的能力;关于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后两类知识主要靠实践才能获得。这一全新的知识观促使我们对布鲁纳的课程理论进行再思考。
(1)改善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把我们要讲的东西转化为适应儿童的思想形式,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兴趣是一种能转化为学习动机的内在心理因素,其驱动力强、持续时间长、作用持久,它能使学生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教育需求,再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个性,实现教育目的。
(2)改善学习气氛,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使学生在有限的年限尽可能多掌握无穷的知识。每门学科都有有限的一般知识和无限的特殊知识,所以要选择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生掌握了它们就能提纲挈领地掌握众多的知识,进而驾驭该门学科。
知识经济的“知识”既包括知识和能力,又包括科学和技术;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这个时代人们关心的是知识的生产率,即科学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技术的效率。中小学应该使学生重视自然科学学习、重视技术获得。那种轻视学生操作技能、管理素质培养的观念将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
(3)改善评估机制,通过发现法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率。布鲁纳认为不宜过份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 *** ,因为这种强化可以使某个特殊行动激发起来,并导致重复,但它对学生构成有用的世界模式的长远的学习过程并无益处。布鲁纳承认奖优制度对学习有一定作用,但他强调内在奖赏的重要性,认为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认知活动方面,为其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让其主动去发现、探索,让其在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中增强后继学习活动的动机,而外在的奖励、竞争之类由于带来诸多负向效应,应慎重使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裨上是把科学研究方法合理地改造并引入中小学教学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发现法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学生的困惑不解、认识上的冲突,会产生求知的好奇心;通过质疑、诘问,又可使学生得到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还可培养现代社会中的团......>>

问题八:行为主义分析与结构主义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对教学设计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行为主义、联结-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正是这三种学习理论,成为划分三代教学设计并指导其发展的理论界标。正如美国教育技术专家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所说:“教学设计深深地植根于学习理论。从传统的角度看,行为主义的观点在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占有支配地位。今天,这一领域强调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同时有很多人把建构主义作为进一步的指导原则。”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 *** 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为:S→R( *** →反应)。在 *** →反应之间不靠中介,直接联结。
研究行为主义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40~50年代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其主要观点有:
(1)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
(2)操作性条件反射论。通过实验,他发现了一种不与已知 *** 直接联系、由可操作性动作即可引发的自发性反射(而不是那种由已知 *** 直接引发的应答性条件反射),从而为人类学习找到了一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机制。
(3)反应概率强化论。学习是由 *** 引起的反应概率(准确-牢固-速度)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
(4)程序教学法。他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造了“教学机器”,倡导“小步呈现、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学,导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
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 *** 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 *** 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 *** 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ID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S→R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在坚持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又分为格式塔、联结-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不同学派。其中,产生于7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为代表的联结-认知主义学派,由于兼取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二者之长,得到更多教师和学习者的认同,成为70~90年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学派。其主要观点有:
1、学习是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这就为ID2中通过练习、提问、观察、测验等形式来检查学习效果,获取反馈信息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学习目标的描述提供了方法。
2、学习离不开内、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