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0

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2、写作时

间《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2月至11月,共10篇。前5篇写于北京,后5篇写于厦门,曾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印行。

扩展资料

1926年2月至11月,因“思乡的蛊惑”,记忆时时“闪烁”,鲁迅便“从记忆里抄出来”十篇文章,总题为《旧事重提》,分篇依次刊载于《莽原》杂志。这些回忆性的散文以鲁迅的童年和青年的生活轨迹为依据记述人事,虽然各篇独立成文。

但是内容集中,内有脉络呼应,似有整体创作构思和计划,不仅相对完整地回顾了鲁迅自己二十年间的生活道路和经历,也被认为是清末民初江浙一带的生活风俗画面的描画。

1927年鲁迅将其结集,添加《小引》和《后记》并更名为“朝花夕拾”,次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鲁迅在《小引》中说: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

这段话算是对文集名字的解释,忆旧述往之意也,而且从“旧事重提”变为“朝花夕拾”,文辞、意象、感情都更温柔,与这部作品从容平和、宁静的笔触风致亦颇相符合。

不过,好比诗人之用典,画家之图式,鲁迅采用夕拾“朝花”这种意象和联想方式还另有一番故事和来历,与20年前他留学日本时所吸取的18世纪后期德国民族主义文化思潮大有关系,然而因其遥远、亦因观念的习焉不察而鲜为研究者所发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花夕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