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管班是应该抓教学还是招生?

如题所述

校长们现在普遍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校长们普遍存在着三大认识上的误区,也是一些教育机构被上面提到的“三大浪潮”卷走的三大死结。

优先个误区,学校主要靠教学生存,而不主要靠招生。

有人说:干教育就是要把孩子教好,我们要靠口碑存活,我们要靠教学质量存活。这样的观念对不对呢?

尤其是老师出生的人,原本不是做生意的人,这个观念更为牢固。他说,你原来知道我怎么当上校长的吗?我就是书教得好,我不是靠招生当的校长,我靠的就是“师而优则班、班而优则校”,老师当得好,所以办了一个培训班,班开得好,所以多开了几个班,自己教不过来,请了几位老师,就成了一所学校。他们从自己的过往的经历得出经验,学校能不能办好,主要靠教学,靠口碑。

其实,这是一大误区。这样的老板,还只是一个老师。他的思想认识、管理能力依然停留在老师阶段,却干着老板的活。市场竞争不激烈的时候,也能活下来,甚至还能跟着发展。然而,当市场的浪潮稍微大一点,这些不是老板却干着老板活儿的老师们,就危险了。学校靠教学生存,相当于是钓鱼,一条一条地钓,靠口碑,一传一,再传一,像钓鱼一样。别人进来抓招生,是靠在撒网,或者说在“电打鱼”,把鱼一网一网地捞起来,或者一放电鱼死一遍。当别人用网撒鱼或“电打鱼”的时候,你还在钓鱼,还能钓到鱼吗?你也要学会用网撒鱼或“电打鱼”,也要研究招生。

第二个误区,老师的主要精力是教学,招生由专门的人员来招。

这也是一个误区,因为在这个误区下面,就导致我们校外教学机构,抓教研的时间,比公办抓教研的时间多。我们周一到周五都是搞教研。你要跟公立学校比教学,你要跟公立学校比高低,有没有可比性?能不能比赢?不能比,也不可能比赢。校外教育的老师跟公立学校拿着相同的工资,一个月两三千,真正来讲,你们能跟公立学校的老师比一下吗?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管60个孩子,秩序井然。但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人管二三十个孩子,都管不住。我们如果要把精力放在教学上,精力就放偏了,这个是你不擅长的事情。同时你抓教学,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接受,而不是为了满足他的天性。

有人认为,设立市场部,安排专人招生,会让招生更专业,更能招到学生。试问,专门的市场人员招生,有没有老师招生招得好?老师直接面对客户,老师懂业务,能够说到点子上去。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产品,比如说这个生产杯子的人,做杯子的人可以不用卖。但是我们的教育,你找市场人员来招生,这些人没有老师懂得专业,怎么可能招得赢老师?

第三个误区,老师的观念难以扭转,他们是不愿意、不能接受招生工作的。

不是老师不愿意、不接受招生工作,而是我们的校长不知道怎么样去转变老师的观念。时间改变一切,原先旧的观念,老师不招生的观念,跟校长有关。校长原先就只抓教学、不抓招生,员工也会跟着这样的导向走。现在,校长们观念转了,只要掌握了方法,学会给员工讲道理,老师们的观念一定是可以转变的。年轻人的思想是很活跃的,可塑性也是很强的,一定是可以转变过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2
许多校外教育机构的老师认为:招生是老板考虑的事,我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许多机构的投资人和校长也认为:我只要把教学抓好了,有了口碑,生源就会滚滚而来。即使缺些生源,与公办学校老师拉上关系,送点红包,生源也是不愁的。众人造时势——当大家都不去抓招生时,缺生源的问题便接踵而至。结果,校外教育便走上了由热到冷的下坡路。附近有个晋级教育,他们就是全员化的招生连老师也是这样,校外教育机构大抓全员化招生不够,没有把学员家长说服,从而让能够来参训、托管的生源,变为了不可能。我认为这样的理念非常好,他们现在也成了大品牌托管机构,这和他们的招生方案是密不可分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