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通信方式

如题所述

邮递、电报、电话、传真、卫星电话、数据通信。

以实物传递为基础,虽然如今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但越简单越真实,越纯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传递最简单最纯朴的方式,更不因传递速度过快造成信息的溢漏。

卫星电话是现代移动通信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终端无法覆盖的区域,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代通信中,卫星通信是无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现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应用。

扩展资料:

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生以后,随着该领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际间的交往方式也变得更加的频繁和多元化,地球越来越来成为一个不分地点、紧密联系的“村落”。

即时通讯工具作为现代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和媒介平台之一,它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局限,使广大用户体验到了虚拟与现实之间交往的效率和便利。

在即时通讯交往中人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两个身处异国他乡的陌生人在这里可以实现从陌生到熟悉,而对于本来相互已经认识的人则可以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加深感情并强化彼此之间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信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内容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1)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

  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信息的交流 ③开阔人们的视野

  ④加快生活节奏 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

  (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

  (1)发展

  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③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2)发展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3、电视

  (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③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7-23
逐个减少或关敝,防外势力入侵
第3个回答  2010-09-01
书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