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不会背叛刘邦,能从哪几个事情里看出来呢?

如题所述

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享誉盛名的一代名将。

在群雄四起的反秦暴政的年代中,以个人独到的军事战略眼光让自己快速强大的同时也以其博大的胸怀,辅助刘邦成就一方霸业。

也正是因为韩信过人的功绩,导致韩信功成名就之时,有人声称韩信是反叛之辈。但也有很多后期的历史文学研究人员称韩信是受找旁人污蔑。那么接下来,我将为小伙伴们讲诉韩信的哪些细节点,让我们观摩到韩信内心深处是如何一心护主。


韩信

韩信是有才实和抱负之人。

1.韩信对于自身有很高的定位。

韩信在其母亲去世后就曾在老母亲的墓碑前许诺自己将来一定要有所作为来报效家国。

这时可以见得,当时的韩信已经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期待,更是给自己设定了好长远的目标,期待自己将来可以有所成就,而不是浑浑噩噩地靠他人的接济,过完这一世。


2.萧何对韩信的评价是“国士无双”。

刘邦在被项羽封为汉王之后便前往自己封地。当时跟随刘邦将士们看到刘邦封地的局势并不乐观,将士们个个军心涣散感觉刘邦胸无大志,便觉得跟随刘邦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将士们便想着为自己另寻出路开始一个个选择逃走。而这时心怀大志的韩信也选择了离开,但却被萧何追了回来并向刘邦大力举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萧何在刘邦事业前景遇到困境时才开始想到韩信的用处,并向刘邦力荐韩信是“国士无双”的人才。

这里证明了萧何在很早期就知晓韩信的才识,当时却没有立即力荐给刘邦。

这时我们就不得不怀疑萧何身为刘邦的能臣,从很早期就开始跟着刘邦,作为刘邦好友兼谋士的萧何,如果在早期力推韩信的话,刘邦肯定是多少都会采纳萧何的意见。但是萧何却到了紧要的关头才推举韩信,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萧何是害怕韩信的才识不凡抢了自己的头衔,才会让韩信前期没有被刘邦赏识并观察到。


3.刘邦对韩信的赞誉。

刘邦曾经夸赞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以看出刘邦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刘邦认为自己即便已经是韩信的领导,但在披甲上阵杀敌上这件事情上还是有很多的地方不如韩信。反过来我们就能理解为韩信确实有实质的军事才能让刘邦自叹不如。

这里也可以看出韩信对于刘邦最后的军事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

与此同时在诸多的历史文本面前,我们也看到了韩信用他的战功磊磊,证明了自身的军事实力。韩信定三秦、拔魏、下代、攻赵、胁燕、灭齐、斩杀龙且、合围项羽,韩信在战场上披肝沥胆,一路凯歌,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4.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对韩信的忌惮。

项羽在楚汉战争僵持多年无果的情况下,项羽开始忌惮韩信的军事才能。就在项羽和刘邦僵持不下之际,项羽便派自己麾下的谋士武涉前去开导韩信。希望韩信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中立之势,免费有朝一日伤人伤己。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韩信已经成长为,让以自我英雄主义为中的项羽都能有所在意,可见韩信自身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才会让一度喜欢承匹夫之勇的项羽,也开始学会礼贤下士的运用谋士游说其意向,可见当时的项羽已经深感韩信对自己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强敌。


韩信是个重情重义并懂感恩之人。

1.蒯彻曾多次劝说韩信要自立门户,但韩信却深信刘邦必定不会辜负自己的劳苦功高。

蒯彻身为一个有远见的谋士,曾观测天下政局变化后,唯恐担心韩信功高盖主会有生命之忧。就向韩信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计谋,让韩信以张耳和陈馀的事迹为教训,不要一味地去顾全自己和刘邦之间的兄弟情义而断送了自身的大好前景。但当时的韩信并采纳蒯彻的建议,还是一味地一意孤行并固执已见的认为刘邦不会辜负了自己多年跟随以来的劳苦功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韩信是个重情义之人,不为一己之私而陷刘邦以不义。韩信认为自身有今天的成就感,是来源于刘邦的栽培和提拔之恩,韩信认为自己不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弃刘邦以不义,而应该感念刘邦的栽培之恩并且继续用战功来报答和帮扶刘邦成就大业。


2.韩信在衣锦还乡之时,就对早期有恩于自己的群众加以报答。

韩信在被刘邦分封为楚王之后便回到自己出生的故土,也算是锦衣还乡。韩信成了楚王便开始让自己手下的人手去寻找曾经有恩于他的那些人民群众,对他们一一加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韩信是一个心怀感念之人,对于有恩之人懂得感念于心并加以报答。


韩信曾经机会可以反扑刘邦,却还是选择忠孝。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完全可以顾全自己的实力,旁观刘邦与项羽作战。但韩信却选择报效刘邦的知遇之恩。由此可见韩信并非野心家,韩信没有动用自己的实权去贪图天下霸业,只想做个本分的人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