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出现龟纹原因?

如题所述

混凝土地面会出现裂缝和龟裂的原因: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

  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由于原材料不均匀,水灰比不稳定,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不均匀,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

  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土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

  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他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为了防止裂缝,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2个方面着手

  控制温度的措施:

  (1)采用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拌合混凝土时对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应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

  (5)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6)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止表面裂缝。

  (2)防止混凝土超冷,应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从而达到2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是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另一方面是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但是在具体施工中还是需要专业施工进行多观察、多比较,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0
没有按照混凝土配合比施工,水泥多了!或者因为粗骨料多了水泥就会多的!所以一定要按照配合比施工!比如一桶混凝土料,用同样多的水泥,全是细骨料标号是达不到的(粘结面空隙多了),要加合适的粗骨料就可以达到标号!但粗骨料多了(粘结面空隙少了水泥就多了),
第2个回答  2020-10-10
早期养护不到位,同时渗入的外加剂量不正确,当然还有温度情况等等
第3个回答  2020-10-10
因为维护不好,出现缺水断裂。
第4个回答  2020-10-10
一般多在混凝土浇注过程或浇注成型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发生,由于混凝土拌合物中的骨料在自重作用下缓慢下沉,水向上浮,即所谓的泌水,若是素混凝土,混凝土内部下沉是均匀的,若是钢筋混凝土,则混凝土沿钢筋下方继续下沉,钢筋上面的混凝土被钢筋支顶,使混凝土沿钢筋表面产生顺筋裂缝。这种塑性塌落裂缝,对于大流动性混凝土或水灰比较大的混凝土尤为严重。
一般多在混凝土浇注后,还处于塑性状态时,由于天气炎热、蒸发量大、大风或混凝土本身水化热高等原因,而产生裂缝。

裂缝一般特征:一般有两种形状:一种为不规则龟纹状或放射状裂缝;另一种为每隔一段距离出现一条裂缝;有时上述两类裂缝同时在混凝土构件上出现。

3温度裂缝

一般是由于外界温度变化,使混凝土产生胀缩变形,这种变形即为温度变化,当混凝土构件受到约束时,将在混凝土构件内产生应力,当由此产生的混凝土内部的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极限值时,混凝土便产生温度裂缝。

裂缝一般特征:温度裂缝,由于与温度场分布、温差大小,约束程度以及结构构件的类型不同,其温度裂缝的形状和发生的部位,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时,随时间的推移,温度裂缝还会逐渐开展,甚至恶化。温度裂缝是混凝土裂缝中较为复杂的一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