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十面埋伏下面哪首民族,器乐曲是描绘古战场的情景的?

如题所述

民族器乐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与中国的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相互交融、促进。正是在这样一种发展过程中,民族器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格特色和精神气韵。

    中文名

    民族器乐曲

    特    点

    风格特色和精神气

    类    型

    乐曲

    含    义

    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目录

    1 分类

    ▪ 吹管乐器</strong>:

    ▪ 拉弦乐器:

    ▪ 弹拨乐器(拨[击]弦乐器):

    ▪ 打击乐器:

    2 演奏形式

    3 曲式结构

    4 发展手法

    5 标题

    6 发展

    7 欣赏

    8 相关资料

    分类

    编辑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仍在使用和尚存的民族乐器(包括汉族和兄弟民族使用的)约有近500种。按传统的分类法,根据乐器的发声原理和演奏方法,一般分为四大类。

    吹管乐器</strong>:

    利用气流振动管体而发音的乐器。管身大多为木制或竹制。这类乐器绝大多数都能演奏流畅的旋律,声音响亮,音色比较鲜明。常见的有笛(梆笛、曲笛)、管、笙、箫、唢呐以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巴乌、芦笙等。

    拉弦乐器:

    是利用持弓拉弦为主要发音的振动源,通过琴筒共鸣与弦产生耦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这类乐器大多为旋律乐器,音色一般较柔和优美。常见的有二胡、板胡、高胡、中胡、坠琴、四胡以及蒙古族的马头器等。

    弹拨乐器(拨[击]弦乐器):

    绝大多数是利用弹拨琴弦为主要发音的振动源,通过某种形状的共鸣器与弦结合产生耦合振动而发出音响的乐器。这类乐器适于演奏活泼跳荡的旋律,大多能兼奏和弦。弹拨乐器按演奏方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弹的乐器,如古琴、筝,以及维吾尔族的热瓦普、卡龙,朝鲜族的伽倻琴等于一种是竖弹乐器,如琵琶、阮、柳琴、月琴、三弦、秦琴等。民族乐器中的击弦乐器主要是扬琴。

    打击乐器:

    指敲击乐器本体而发音的。其种类繁多,因材质和形状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音色。其中除了编钟、云锣、编磬等有固定音高,并能演奏一下的旋律外,其余多数无固定音高,它们主要是节奏性和色彩性乐器。打击乐器基本可以分为鼓、锣、铙钹、板梆四大类,各类中的品种名称极多,演奏方法多样,皆有独特的表现性能。

    演奏形式

    编辑

    一、独奏

    </strong>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各类乐器都可以独奏。在古代,高度发展的独奏乐器是古琴、琵琶和筝,仅现存的历代琴曲谱集和在各种文献中所见的琴曲谱,就达150余种。在当代,常见作独奏的还有二胡、笛、唢呐等。

    独奏类器乐,借助乐器独特的音色、表现性能和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使乐曲精美绝伦、细腻入微,有时甚至令人叹为观止。如琵琶曲<十面埋伏>运用了“夹扫”、“并双弦”和“推”、“拉”等技巧,生动地表现了古战场上千军万马、刀光剑影的鏖战场面,听来让人惊叹不已。这里的琵琶“轮指”正如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器乐合奏</strong>

    传统的民间器乐合奏,依其不同的组合,可以分成六类:锣鼓乐(以锣鼓为主奏的打击乐)、唢呐锣鼓乐(以唢呐为主奏、以锣鼓等为助奏)、鼓吹乐(分别以唢呐、管子或笛子为主奏,用锣鼓等击节),丝竹锣鼓乐(丝竹乐队与锣鼓乐队合奏)、丝竹乐(笛、箫等与拉、弹弦乐器合奏);弦索乐(拉、弹弦乐器的合奏)。

    锣鼓乐:这种合奏乐较单纯,乐队为单一色的打击乐器组成,少数情况下,可加一两种有高音的乐器,如十面云

    锣等。其主要运用的乐器有: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大钹、小钹、木鱼和云锣等。它之所以形成一个乐种,一方面是各种地方戏曲乐队“武场音乐”的长期实践,特别是表演之前的“开台锣鼓”,使它有了独立演奏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民间节日活动中的锣鼓音乐,经过长期的磨练,也会积累许多曲牌。民间将这种纯锣鼓合奏称为“清锣鼓”其代表性的地方乐种有江南一带的“十番清锣鼓”、湖南省的“十样景锣鼓”、四川省的“闹年锣鼓”和“花锣鼓”、陕西省的“打瓜社”、山西省的“威风锣鼓”和“绛州鼓乐”等。每一种锣鼓都有保持本地区特色的曲牌,如“绛州鼓乐”,全乐队用帅(特大)、将(大)、校(中)、卒(小)四种鼓及响板、小钹、钹、得锣组成,不仅演奏传统曲牌如<滚核桃>、<花敲鼓>等,还创作了<牛斗虎>、<老鼠娶亲>,<啦呱>、<秦王点兵>等乐曲,影响甚广。“闹台锣鼓”,原为戏曲的开场锣鼓,后变为独立的锣鼓乐种。代表性曲牌有<湖广锣>、<十样景>、<串子>、<闹元宵>、<南瓜蔓>等。

    吹打乐(包括唢呐锣鼓乐和丝竹锣鼓乐):在这种合奏音乐中,虽然有明确的主奏乐器,但打击乐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吹打乐是中国传统器乐乐种。由吹管、打击两类乐器演奏,民间俗称锣鼓或鼓吹,如十番锣鼓、潮州锣鼓、西安鼓乐、山东鼓吹等。吹打乐历史悠久。一些现代仍在流传的流传的民间吹打乐中,可以看到在乐曲形式及曲牌名称方面与唐、宋音乐的联系。吹打乐的演奏者多为农民、城市手工业者和僧人、道人。僧、道所演奏的乐曲虽来自民间,但后来的发展自成一派,如吹打曲<普庵咒>、<五声佛>等。吹打乐的主要演奏场合为庆典、节日、婚丧和农闲季节的迎神赛会等。在演奏曲目和演奏风格上,又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类。粗吹锣鼓多用唢呐、管、长尖等乐器,声势浩大。代表曲目如十番锣鼓中的<将军令>、晋北鼓乐中的<大得胜>等;细吹锣鼓则常用竹管主吹,有时辅以丝弦。代表曲目如浙东锣鼓中的<万花灯>、十番锣鼓中的<满庭芳>等。吹打乐的演奏有坐乐、行乐两种。坐乐演奏于室内,常演奏需时间较长的全套曲目;行乐演奏于室外,经常在道路行进时边走边演奏。行乐一般只演奏全套曲目的一部分。

    鼓吹乐:古乐的一种。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汉初边军用之后渐用于朝廷。当时鼓吹乐被认为是很隆重的音乐万人将军方可备置。魏晋以后牙门督将五校均得用之明以后士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历代鼓吹乐多有歌辞配合。

    鼓吹乐</strong>:一种以吹奏乐器为主、少量打击乐助奏的民间合奏。它的分布比任何民间乐种都更加广泛。鼓吹作为一个独立乐种,其自身又可再细分类,<中国音乐辞典>“鼓吹乐”条即将鼓吹乐分为四类,从中还可看出鼓吹乐所用乐器有笳、鼓、鞉、箫、角等:鼓吹乐的各类可按用途区分:(1)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朝廷,备食举乐。黄门鼓吹亦用于专用的卤簿。<西京杂记>:“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列殿廷、供卤簿,就像后世“鼓乐”之有坐乐、有行乐。(2)骑吹,用于卤簿,随行车驾。应劭<汉卤簿图>说:“骑吹执笳。”汉画象砖中,骑吹并见笳、鼓、鞉、箫等。(3)短箫铙歌。主要用于社、庙、恺乐、元会、郊祀、校猎等场面盛大的活动。(4)横吹。用为军中马上之乐,随军演奏。<乐府诗集>卷二十一:“有箫笳者为鼓吹(中略)有鼓、角者为横吹。”

    丝竹乐:即以丝弦与竹管乐器组成乐队演奏的音乐。主要流传于南方各地。乐队规模不大,少则五人,多则十余人。代表性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洲弦诗”、“福建南音”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白沙细乐”等。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省南部、浙江省西部、上海市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 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比较灵活,它以二胡、笛子为两件主要乐器,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弹弦乐器有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还有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碰铃等,上海郊区农民乐队的演奏,往往加用大件打击乐器。江南丝竹著名的八首乐曲是<欢乐歌>、<云庆>、<老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四合如意>、<行街>。此外,<鹧鸪飞>,<柳青娘>、<高山流水>、<霓裳曲>、<倒扳桨>等乐曲亦常演奏。这类音乐的基本风格细腻、柔软、优雅、曼丽,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

    “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的。常规器乐有粤胡、秦琴、琵琶、扬琴、洞箫、喉管、笙及木鱼、铃。初期仅有二弦、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俗称“五架头”其演出场合较广泛,或为戏曲演出的垫场,或在茶楼、酒肆由流浪艺人表演,或为婚丧喜庆助兴,或为百姓自娱。大批粤乐家自编自创,已积累了数百首曲目。如<旱天雷>、<雨打芭蕉>、<双声恨>、<步步高>、<饿马摇铃>、<连环扣>、<赛龙夺锦>、<平湖秋月>、<孔雀开屏>等。

    “福建南音”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 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福建南音仍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常规的“坐乐”乐队二弦、琵琶、洞箫、三弦、拍板共五件乐器,又称“上四管”以洞箫为主。“下四管”乐器为二弦、三弦、暧仔、琵琶、响盏、木鱼、扁鼓等,是一种“行乐”。其音乐分指、谱、曲三大类。谱是有标题的器乐曲,共数十套,代表曲目有<四时景><梅花操><八骏马><百鸟归巢>等四大套。乐风极细柔、典雅。

    “潮洲弦诗”是潮州民间丝弦和弹拨乐器演奏的小型合奏曲,分为“儒家乐”和“棚顶乐”两种,现代仍在流行的弦 诗乐以“儒家乐”为多。潮州音乐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器乐的总称。其形式丰富多采,富有南国特色,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民间乐种之一,在东南亚一带也广为流行。演奏形式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等五种。

    “白沙细乐”是流传于云南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的一种传统乐种。白沙位于丽江北部,细乐则是当地对这类音乐的俗称,另有“簸石细丽”、“丽江古乐”之称。相传为“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革囊渡江”到丽江,受到纳西族首领阿良的欢迎和帮助。为此,忽必烈在离开丽江时留下了随军的一半乐师和乐谱送给阿良作为谢礼,故又名“别时谢礼”。相传“白沙细乐”原有十二个调,现能演奏的只有八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蹉>、<南曲>、<北曲>等八章,其余均已失传。乐器有笛、芦管,束古杜、筝、二黄、胡琴等,是纳西族的一种民间音乐。

    弦索乐</strong>

    弦索乐:即仅用丝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其品种颇少,流传也不广。流行于北方、南方和中原一带。早见于宋元戏曲、曲艺的伴奏,后指几件弹拨乐和拉弦乐器合奏的音乐。常用的乐器有筝、琵琶、扬琴、三弦、胡琴等。由于风格典雅,而有“雅乐”之称又由于历史悠久而被称为“古乐”。如北京的“弦索十三套”、山东的“碰八板”、河南的“板头曲”、广东的“潮州细乐”等。依据不同的地域,表现出不同的地方色彩和各自的韵味风格。但在乐曲音调、乐队组合、演奏形式、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乐曲为套曲形式,多由68板的“八板体”短小乐曲构成,节奏严密有致。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独立演奏的特色,各乐器配合默契,层次分明。常用曲目:“弦索十三套”有<十六板>、<合欢令>、<琴音板>、<清音串>等;“碰八板”有<大板第一>(筝奏<汉宫秋月>、扬琴奏<满洲乐>、胡琴奏<丹浙>、琵琶奏<双凤齐鸣>)、<大板第二>(筝奏<美女思乡>等、扬琴奏<满洲词>、胡琴奏<满洲词>、琵琶奏<文姬思汉>)、<大板第三>(筝奏《莺啭黄鹂》等;扬琴奏《天下同》、胡琴奏<天下同>、琵琶奏<夜撞金钟>)、<大板第四>(筝奏<琴韵>等、扬琴奏<流水>、胡琴奏<红娘巧辩>、琵琶奏<鸾凤争巢>);“板头曲”有<打雁>、<小飞舞>、<和番>、<思乡>等;“潮州细乐”有<大八板>、<昭君怨>、<平沙落雁>、<柳青娘>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18
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十面埋伏这三首民族,器乐曲是描绘古战场的情景的是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