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文化中,“人”和“仁”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儒家学派核心——“仁”  仁: 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 ,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人的表现是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 ,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 ,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7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中开始出现“利益”一词:“于人若。人是道德的代表。孔子首先把人视为儒学的最高道德标准,提出了一套以人为核心的学说。 “仁爱之道”涵盖面很广,核心是爱别人,互助互爱的意义。

对“人”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仁慈”的愿望,并应该真诚地寻求“仁”。如果他这样做,他将变得“仁慈”。达到“利益”状态的根源在于如何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被他人所驱动。只有受试者自己的积极追求才能达到“收益”的理想状态。

“好处”的价值。从孔子的“仁爱”在《论语》的角度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是指“仁”的情感和满足。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社会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这是一门关注人的发展的科学。孔子倡导的是人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理想的人格。 “收益”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树立了人,已经达到了人”,“不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对别人做”。 

表达“利益”。宽容大方的关爱人民是“仁爱”的体现,即“爱民爱人”。这首先是对自我认知的升华,是对自我心理状态的内在反映。 “仁”是价值主体内在心理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好处”的实用价值。孔子的“益”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专注于社会和现实,并始终关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孔子的“利益”理论并非纯粹是投机的形而上学理论体系。它更多地是告诉人们如何处理特定行为。这不是哲学意义上实践理性的反映,而是对普通人人格的升华,这是对人类解放的终极关注。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没有生存之道,要害仁,而要害己而仁。”

第2个回答  2020-09-18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


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对待“仁”的态度。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二、“仁”的价值内涵。


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四、“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第3个回答  2020-09-18

儒家比较讲究同情心了呢,讲过恻隐之心,看到别人的苦难时候尽量可以行动上减少他人的苦难。

儒家治国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字,是儒家治国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仁、义、德”与现代汉语中的“仁、义、德”有很大不同。这就是儒家文化中经常提到的“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它和现代汉语的字面意思不一样,这里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的欺骗,当时还是有很多人认同。

儒家仁学的本质和本义是什么?根据《论语》的记载和学习,一些孔子说:“他也是一个孝顺的人善于违法的人不多见,不善于违法、善于寻衅滋事的人不多见。绅士是有美德的人,孝道是仁的基础,不可以罪长辈和上级官员,绝对服从长辈和上级官员的指示和命令,在儒家伦理规范的封建神权框架下绝对跪下……“孝”的最终目的是防止“叛逆”,“尊君卑臣”,维护“儒家封建帝王的神权不可侵犯”。

我对仁爱的理解是一种以同情开始,以爱结束的情感。孟子说,慈悲是仁之始。”慈悲是仁爱的终结。“为什么慈悲是仁爱的开始?大家都听过《感恩的心》,里面有一句话是“我来自偶然,像一团尘土”,因为每个人都曾经脆弱无助。无论你有多坚强,年轻时都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别人的帮助,在奋斗的过程中,你可能经常感到沮丧和无力。

同情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感情。我们让这样的感情生长就可以升华为爱和仁爱,也就是对人的慈爱了。

第4个回答  2019-09-22
古代“仁”通“人”,有解释说,人,仁也。"人"指的是形体,仁″指的是形体的内涵,从字形结构看、"仁"是由两个人组成,人"是由一个人构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时候是不需要仁的,如果有两个人或以上就需要"仁"了,因为人与人相处时需要融洽和谐,友爱,亲善,这些即为"仁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