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时候的死刑犯都要秋后问斩?

如题所述

古时候认为秋冬行刑顺应天理
有秋冬肃杀之气之说
适合死刑的执行

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明朝的朝审制度被清朝继承后,又有了发展变化。清朝将朝审发展为两种,即朝审和秋审,但这两种审判方式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审判的对象有区别。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而朝审则是复审刑部在押的死刑犯。审判官的组成是相同的,都是中央各部院的长官。朝审和秋审的区别还在于时间上,朝审要晚一些。

秋审开始执行于顺治十五年,即1658年,首先要求各省的督抚将自己省内所有被判处斩和斩监候(相当于现代的死缓)案件和布政使、按察史会通复审,分别提出四种处理意见:情实(原为情真,为了避讳雍正的名字胤 ,改名)、缓决(可以等下一年秋审时再决定)、可矜、可疑。然后将有关案件的情况汇总报送刑部,而囚犯则集中到省城关押。

在每年的八月,中央各部院长官会审后,提出处理意见,报皇帝审批。如果确认了情实,到秋后就要处决。缓决如果连续了三次,就可以免死罪,减轻发落。如果是可矜,也可以免死减等发落。可疑的则退回各省重新审理。在雍正时期,还增加了一种叫做“留养承祀”的减轻发落的方式:如果死囚犯是独生子,如果处死其父母和祖父母就无人供养、送终,经过皇帝批准,改判重杖一顿再枷号示众三个月,免掉了死罪。

秋审体现了对死刑的重视,但其判决有时也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来定,如果是治安混乱时期,就有可能加重,如果太平时期,可能会减轻。古代社会的法律条文及审判制度经常是根据统治需要制定的,也可以由皇帝临时变动,所以随意性很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10
古人认为由秋到冬万物归于萧索,处死犯人也应该应天时,所以选择秋后问斩,让犯人的生命同万物(尤其是植物)一起凋零。
第2个回答  2007-01-10
不一定,古代的死刑方式有很多,秋后问斩只是一种,还有斩立决等等。
第3个回答  2007-01-10
法制史的问题:统治阶级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学说讲究天人感应,其中认为,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适合耕种继嗣(春官.司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适合泯灭生命(秋官.司寇),故有春生秋杀之说了.夏主征战(夏官.司马).冬俺忘记了~呵呵
第4个回答  2007-01-10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
第5个回答  2007-01-10
秋后农闲 大家都有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