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途”的下一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应该是何处是归程,它的下一句是:长亭连短亭。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代: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译文:远处舒展的树林烟雾漾潆,好像纺织物一般,秋寒的山色宛如衣带,触目伤心的碧绿。暮色进了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过了长亭接着短亭。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开头两句为远景,“平林漠漠烟如织”便传达出一种空寞惆怅的情绪,它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如烟如织,扯也扯不开,割也割不断。就连那远处碧绿的山色也使人着恼,叫人伤感。“暝色”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一个“入”字使整个画面波动起来,由远及近、由潜在到表面化。看起来是客观景物感染了其人,实际上是此人内心感受在不断深化。至“有人楼上愁”句,这个由客观到主观、由物到人的过渡完成了。这个“愁”字把整个上片惆怅空寞的情绪全部绾结在一起,同时又自然地过渡到下片。承上启下,臻于绝妙。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5

下一句是:何处是归途?天涯断肠路。

“何处是归途?”表达了主人迷茫的心情,并非他不知道归途,而是他不愿意去面对,意境更出自古龙小说《天涯明月刀》。

有关散文:                        人生何处是归途?

人生何处是归途,纷纷扰扰几时休,如说何时兵戈止,苍天一笑众生痴。人在活着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永远都不会死去,而在临死前却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花非花,雾非雾,可能写下的东西什么都不像,有的,只是我心中的真实。   

死去的士兵遗留下来的东西,是坏掉的枪和倾斜的地球,其他什么也没留下,一个和平也没留下。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田地便下了。   山头独立,宇宙便一个人占有了么?我要挽那“过去”的年光,但时间的经纬里,已织上“现在”的丝了.青年人啊!为了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的描你现在的图画吧!弱小的草啊!骄傲些罢,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   

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条河,那条河叫放弃。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夏天来了,收获的秋天还会远吗?漫天奇光异彩,犹如圣灵显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其争辉,我是死神,我是世界的毁灭者。 战争,人类干过的最残忍最愚蠢的事,其结果永远是两败俱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2-04

这个是最后一句
烟般往事梦中休,绕梁芳踪难去留。君言相思一样苦,妾叹离散两般愁。意到浓时怎忍舍,情到深处无怨尤。孤影月明应寂寞,问君何处是归途?——纳兰容若

《何处是归途》是笨蛋妖精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晋江文学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