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被拒绝型幼儿的同伴地位

如题所述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对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的探讨不断深入以及认识到早期同伴关系不良对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儿童同伴关系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儿童的社会行为特征和社会认知是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社会认知包括解决社交问题的策略与社会技能等。(邹泓,1998)关 于社会行为与儿童青少年的同伴接纳水平或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的关系,研究者已探讨了60余年。(Koch,1933;Boivin & Hyme,1997)研究者普遍支持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相关,攻击或破坏行为与同伴拒绝相关的假设。(邹泓,1998)社会技能是指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周宗奎,1996)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社会技能缺乏是造成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改变儿童的同伴关系大多从社会技能训练人手。
  社会技能训练旨在通过干预方案的实施,帮助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掌握与同伴交往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改进其同伴关系。(邹泓,1996)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技能训练能改善同伴关系。(Bierman & Furman,Gresham & Nagle,1980;Ladd,1981;庞丽娟,1991,博士论文;陈益,1996;王争艳,2000)查阅大量文献,我们认为,目前的社会技能训练研究有如下特点:
  (1) 采用多种方法开展训练,但方法之间的比较较少。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着眼于目标行为的塑造,直接训练各项具体的交往技能,包括各种单项技术和综合训练;二是着眼于社会技能的概化和迁移,试图在认知水平上改善社会技能,具体是对儿童进行“人际认知问题解决”训练。(周宗奎,1996,博士论文)改善儿童同伴关系时,训练程序多种多样,但方法之间的比较较少。能够查到的资料仅有几个,如,Gresham & Nade(1980)比较了三种方法即榜样、教导、榜样+教导的效果;(Ogilvy,1994)Michelson等(1986)比较了社会技能训练组合与:‘人际认知问题解决”和“罗杰斯式非直接治疗”控制组的效果;(周宗奎,1995)王争艳等对来自三种研究思路的训练方法(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做了比较。(王争艳,2000)
  (2)训练对象较少以幼儿为被试,且多研究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
  开展社会技能训练以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国外大部分选择小学生为被试,较少以幼儿为被试。Gresham(1985) 总结了33个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其中21个是以小学生为被试,11个以学前儿童为被试,1个以中学生为被试。(Ogilvy,1994)而在我国,试图改善幼儿不良同伴关系的实验研究(严格地区分了不良同伴类型),据我掌握的资料,只有庞丽娟(1991)、陈益(1996)和王五红(1993)、王争艳 (2000)四个实验研究。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虽然庞丽娟早在1991就指出“应当改变目前忽视不利社会地位幼儿的现状”,但具体的实验工作还有待大大加强。
  社会技能训练主要集中于被拒绝与被忽视儿童而很少关注矛盾型儿童。按说,所有不能正确地、良好地开展同伴交往的儿童都应得到成人的帮助、指导,使他们改变现状,通过交往而获得种种好处,包括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然而,被忽视幼儿与矛盾型幼儿却最易于失去这种成人指教的机会。对于被忽视幼儿而言,他们在平时生活与交往中所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且不令成人头疼,不容易引起教师、家长的注意;并且,由于他们常常表现得比较听话、不惹是非等,易使成人感到比较满意,导致忽略做好应做的工作。另外,从我们的调查研究可得知(N=1332):被忽视幼儿占总体的11.56%,在被忽视、被拒绝、矛盾型幼儿中比例最高,这进一步提醒我们要重视改善被忽视幼儿的社交地位。对于矛盾型幼儿而言,国外因其比例小而研究得少,国内更是无人涉及。国外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受欢迎、被拒绝和被忽视儿童身上,只有少数研究涉及矛盾型儿童,研究发现,在小学生中矛盾型儿童的比例为5%左右。(New60mb & Bukowski,1983)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矛盾型幼儿在幼儿中占5.41%,这与国外关于矛盾型儿童的研究结果一致。由于取样样本较大 (N=1332),可以说矛盾型幼儿在幼儿群体中已分化。作为幼儿社交类型的一种,其比例虽小,但其具有独特的“矛盾性”,有教育价值。故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