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李白的写作背景?

如题所述

《行路难》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皇帝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背景简介(详)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欣赏和敬仰,天宝元年(742年),便召李白进宫。

  唐玄宗让李白供奉翰林,陪侍左右。开始受宠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受到唐玄宗重视,每有宴请或郊游,唐玄宗必要李白侍从,赋诗纪实,以夸饰盛世。李白一时春风得意。

  见李白如此受唐玄宗宠信,翰林院里那些同僚中有人羡慕同时也生嫉恨,于是谗言诋毁李白。李白生性奔放豪爽、桀傲不逊、蔑视权贵,于是权臣不容其于朝,也不停谗毁排挤。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志向高远,很想像管仲、诸葛亮、张九龄那样为国家栋梁而成就伟业。可是入京后,由于李白持才傲物、散漫不拘,故虽被唐玄宗宠用,却没被唐玄宗重用。李白意识到唐玄宗只不过把他当文辞弄臣,没有把他当重臣之意。而长安已无开元盛象,朝庭里奸佞当道,这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冷下来。

  天宝三年(743年),素来放荡不羁的李白无意间的一些闲话,被人告到唐玄宗那里,令唐玄宗非常不快,加上此前不停的谗毁之言的影响,于是唐玄宗对李白“赐金放还”,体面地变相逐出了长安,这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李白被迫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李白此时心情复杂、感慨万千,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组诗三首,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行路难》的意思:.乐府杂曲歌辞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原为民间歌谣,后经文人拟作,采入乐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难》三首都较著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4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11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第3个回答  2019-11-12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