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新材料作文怎么写

如题所述

所谓“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就其本质来说,新材料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它初登作文舞台,便以其立意的多向性和表达的开放性为老师和同学所喜爱。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面对没有任何附加提示或要求的材料,似乎感到有点困惑,不能快速找到破题、立意的出发点。这种现象暴露了我们平时作文教学中“束缚多、引导多,自由少、放手少”的弊病。
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在于精巧构思、展现亮点,因为“新材料作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它为写作者展示写作才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你的立意符合材料所蕴涵的根本要义,不产生明显的偏差,那么你尽可以展开自由如风的想象,开启心扉,让材料的意旨在你的笔端得到最淋漓尽致的渲染,得到最自由、最真实的再现。创新作文拥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因此除了要求写作者有必备的人生阅历、情感触角、文字功底以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能力,这样才能用思想的力量来奠定自己作文的底色。
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结构安排方面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慧眼明察识材料”,二是“匠心独运巧谋篇”,三是“收放自如两相宜”。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模型,有助于把握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快速稳妥地寻找到审题立意的突破口,达到主旨鲜明、构思独特、张驰有度的效果。
一、 立意:慧眼明察识材料
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作文立意的深刻性和新颖性。新课标追求“自由而有创意”的表达,在思维方向上,要求能够创新思维模式,把“新材料作文”赋予学生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使作文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1.品味关键词语的内涵,延伸其外延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仔细品析关键词语,从中找到思维的立足点,挖掘这些关键词语的特定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独特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确立文章的主旨。
例如: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猎人抓住野兔的这一特性,捕猎时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设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获猎物了。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
其中的关键句“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关键词是“太相信”“走过的路”。“太相信”意味着过于相信、不假思索,这就超出了事物发展的应有限度,如果无视情境的特殊性,那么必然导致走向极端,面临险境。“走过的路”,意思是老路、陈规,如果一味地因循守旧、沿袭过去,那么势必会落入窠臼,给自己带来束缚。由此,我们可以借助发散思维特定的思维模型,来确定文章的主旨。
立意:“太相信”“走过的路”,两者联系起来的意思是“过于相信和依赖经验”。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生活态度,推及演化到其他领域。我们还可以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阅读收获中,搜寻类似的典型案例,进而提炼出文章的主题。
2.抓住事物的特质,演绎其情理
在材料中,我们撇开次要的事物,剔除冗杂的叙述,水落石出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往往是精警的寥寥数语,甚至一句话。而这一句话,包括其中的一个标点,都值得我们品味、咀嚼。我们在反复品味这些语句的过程中,沉淀出一份真情,升华出一种哲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从混沌走向清醒,体会到思想的力量在向我们召唤,文章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例如: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蛮荒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然而,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着,上帝也在苍穹中微笑。因为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
立意:上面材料的主旨句是:“这不仅仅是一种生的态度,更是一种感天动地的爱的方式。”它赞美荆棘鸟以顽强的精神唱出最美的生命之歌。从鸟的传说方面可这样立意:⑴超脱出自身的痛苦,生命之花才美丽;⑵有顽强的意志,才敢挑战生活中的荆棘;⑶生命需要勇敢和顽强。从材料中的议论部分可这样立意:⑴最美好的东西需要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⑵以生命作为代价,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也是对生命的一种爱。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确定作文立意,即可构思作文。
3.抓住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多角度立意
材料中涉及的人物、事件、道理、情感,都不是单一的。我们在审读材料的过程中,首先可以运用多向思维,开拓思路,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的含义,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结构。二是运用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常常会推陈出新,收到出人意料、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三是运用侧向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收到宕开一笔、旁逸斜出的效果。
例如:一次,一个人看到一只蝎子掉到水里团团打转。他伸出手想把它捉上岸来。可就在手指刚能够到蝎子时,蝎子猛蛰了一下这个人。但是他还是想救那只蝎子。于是,他再次伸出手去想把蝎子救上来,但蝎子再一次蛰了他。
旁边的人问:“它老蛰你,你还救它干什么啊?”
这个人说:“蛰人是蝎子的天性,爱是我的天性,我怎能因为它蛰人的天性而放弃我爱的天性呢?
立意:⑴有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帮助别人,有时得到的不全是感激,常常还有许多的拒绝,误解,甚至是伤害;⑵我们不应该因为别人的误解而放弃了助人为乐的心;⑶人不应该没有爱心,不要放弃你爱人的天性。
二、 选材:匠心独运巧谋篇
1.紧扣材料,丰富事实论据
例如:有人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或者走在历史发展的最前面,擎起自己的人生大旗,得到了世人的景仰,也遭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痛苦。也有一些人,他们走在历史发展的最后面,他们在享受着安逸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庸碌而黯然。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幸福和痛苦。
立意选材示例:第一,走在最前和最后的人都是痛苦的。林则徐第一个“开眼看世界”,却屡遭排挤;哥白尼创立“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广场。第二,走在最前和走在最后的人都不痛苦。陶渊明、李白,走在蝇营狗苟谋取官位的人群的最后,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不扭曲自己的人格,他们何来痛苦?谭嗣同是为变法而流血的第一人,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怀着为进步而献身的热望而死,他是幸福的。袁隆平、钟南山走在科技的最前端,为全人类造福;刘翔跑在世界的最前面,他面带自信的笑容;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并不为自己柔嫩的双手变得粗糙而痛苦,也不为岁月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刻下了丝丝皱纹而痛苦,她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全人类快乐地工作着。第三,走在最前和最后的人既有痛苦,又有幸福。屈原始终站在政治斗争的前沿,他为国家的衰败而痛苦着,但最后能以死报国,他也是幸福的。范仲淹既在最前、又在最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永远都是一个最痛苦的人,但也是最幸福的人。鲁迅走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最前面,是怎样的哀痛和幸福?他既是最痛苦的,又是最幸福的。2.联系生活,引入源头活水
材料: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
立意选材示例:通过对材料的解读,我们确定文章的主旨是“心灵换位——请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材料:美国的对伊战争,造成的是千万无辜伊拉克人民生灵涂炭。倘若美国人能够站在伊拉克人民的立场上为他国想想,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相反,当印尼遭受海啸的侵袭时,国际友人站在印尼人民的立场上为他国着想,于是千千万万的人慷慨解囊,给印尼人民帮助,给印尼人民希望,这对于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是多么重要。
3.融入情感,展现智慧才情
在解读材料的过程中,从自己的独特体验出发,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材料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中去。把材料中的人物替换成自己,用自己的故事演绎材料的主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和诉说一段真情、一个道理。做到既不偏离材料主旨,又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 结构:收放自如两相宜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结构上的创新训练可从多方面进行,倒叙、插叙和补叙方式的运用,是避免平铺直叙、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欲扬先抑、欲褒先贬手法的运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具魅力、更加鲜明的有效方法;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是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的有效措施;悬念式的开头,含蓄性的结尾,能激发读者探奇心理和丰富的想像力。所有这些结构上的巧妙布局,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新材料作文,尤其要注意的是如何将材料巧妙地糅合到作文中去。可以借助写作手法上的相似性,例如运用比拟的手法,起到暗示映衬的作用;也可以将材料恰当地穿插进去,做到文章和材料之间相互缝合。总之,由材料生发开去,但始终在主题上和材料遥相呼应、收放自如。
例题:车轮对方向盘说:“你为什么总是要控制着我,不给我自由?”
方向盘说:“如果我不控制你,你会走上斜路。”
请从车轮和方向盘的对话中提炼中心,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范文写作思路点拨:材料中车轮与方向盘的对话是写作前审题的关键。在提炼中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思考。从车轮的角度思考:没有约束的自由可以寻找得到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的含义是什么?你对自由的看法和态度是什么?记叙一件追求没有约束的自由的事件,揭示从中悟出的道理;从方向盘的角度思考:方向盘应该起的作用,方向盘对车轮的重要性等。这样深入思考,确立中心的面就会很宽,便于拓展写作的空间,也可以写成多种文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6

如何写好材料作文:

 

一、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以下材料: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做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追逐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材料虽然提出了对待命运的三种态度,但抓住材料中的“狂妄”“谦卑”两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命题者意在让你否定“做主人”和“做奴隶”的做法,而赞同“做命运朋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就会得出以下理解:“做命运的奴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失败、厄运面前一蹶不振,当然为人们所舍弃。而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像司马迁那样“肠一日而九回”“忽忽而不知所往”,固然精神可嘉,但毕竟生活得太过沉重。而把命运当作朋友,坦然乐观的面对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往往会生活得既积极又满足。就像坚定乐观的霍金,面对不幸命运,带着感恩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一切,积极乐观的完善自己的人生。

 

二、把握材料寓义

 

当前中考[微博]材料作文要求从材料中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提取出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作。因此,审题立意成为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很多考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中心。往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请看下面的作文题: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紧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

 

三、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以下材料:

 

一群刺猬冬眠,天气寒冷,他们相互之间挨得很紧,结果相互之间刺伤了对方;他们相互之间离得远了,就感觉不到温暖。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个不远不近的恰当距离,相互之间既不刺伤对方,又能互相得到温暖。

 

这则材料主要意思是刺猬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但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所对应的现实生活:父母与子女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个人与金钱、权势之间也应当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样与现实生活一比较、对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四、选择恰当角度

 

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面一则材料:

 

犹太人经常鼓励自己,“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你可以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那干脆让它长大,用来当豆苗卖;而豆苗卖不出去,则可以移植到花盆里。当做盆景:如果盆景也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

 

请认真阅读以上材料,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则材料的意思是:当你遭遇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只要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自己,机会迟早会眷顾你的。材料的中心是“豆子”。并不是“犹太人”。而有些考生则认为这则材料反映的是“犹太人做生意精明”,结果从这个角度人手。作文严重脱离材料主旨。因此,在把握材料题旨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角度进行写作,是这类材料作文写作成功的保证。

 

五、发散思维打开思路

 

对“材料”必须先展开“发散思维”,思维打开了,可写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如下面一则材料:

 

五岁的晶晶在院子里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两天后,妈妈发现晶晶的左手举不起来了,原来女儿的锁骨受伤。妈妈又急又疼,可晶晶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妈妈我现在知道哪边是左边了!”晶晶太小,一直分不清左右,这下好了:痛的就是左边!

 

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晶晶的故事是否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获得某些感悟和认识?请你拿起笔,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五岁的晶晶摔疼了左手,却从此获得了分辨左右的本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宽广空间。考生既可沿着题目中的提示打开思路,选择立意,比如:立意一:痛苦中包含着收获。立意二:事物总是辩证的,坏事也会变成好事。立意三: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立意四: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还可依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历等的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思路,比如:立意五:亲身体验的事,留下的印象最深,给自己的帮助也最大。立意六:有时不幸也是福。立意七:苦难往往带来甜果。

 

六、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七、读清要求,规范写作

 

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要求需要细细研读,这样才会写出符合要求,主旨的好文章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1m05GoBVfTlYvBAhcIncXw

 提取码: nz8b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