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 简要过程 谁知道 快告诉莪!!!!!!!!

如题所述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目录

战斗过程
二十二勇士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样找到的
王彭争功探秘
相关课文
展开
编辑本段
战斗过程

形势分析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
红军
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当急之下,于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艰苦条件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
大渡河
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编辑本段
二十二勇士

背景
比起红军强行军创造的奇迹,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二十二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早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在二十二个勇士中,如今只有五个人的名字被后人得知,其余的,我们都不知道。
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是因为《战士报》一八六期上的记载而被后人得知。然而,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的名字,却没有得到这样幸运的记载。
同为红一军团所属的部队,为什么红一军团政治部编印的《战士报》只登载了17勇士的名字却没有登载22勇士的名字?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心中的一个困惑。王永棉老人给出了这样的猜测:目前人们所能找到与红军大渡河战役有关的《战士报》,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们的原件都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强渡大渡河战斗是5月25日打响的,而飞夺泸定桥战斗是5月27日打响的。一八四期《战士报》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前一天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的战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战士报》,内容已经是介绍大渡河全部战役的情况,头条标题就是《大渡河沿岸胜利的总结》。这样我们自然就可以想到,这中间一定还有《战士报》第一八五期,而且这张报纸的内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绍飞夺泸定桥的战斗。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飞夺泸定桥22勇士的名单就登载在一八五期的《战士报》上?而一八六期《战士报》登载十七勇士的名单,是对一八四期《战士报》应该登而未登的内容的一个补充?
这仅仅只是一个猜测。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可能,就是因为报纸版面所限,它们来不及去登载那22个勇士的名字了。《战士报》第一八五期已经缺失,给红军历史研究带来太多的问号。
二十二名勇士是怎么选出来的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现在,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书记、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根据杨成武、罗华生等老将军们的回忆,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有4个人的名字是可以记起来的,他们是:二连连长廖大珠,二连政治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及抽调支援的三连支部书记李金山。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07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在川黔滇三角地带“剿灭红军”的计划。在中央红军赶往大渡河的途中,蒋介石曾坐飞机观察红军开进的情况,命令部队空投传单。传单上用特大号铅字印着:“大渡河是红军的覆灭之地!”“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他还亲自制定了《大渡河会战》的作战计划。接着,国民党十几万大军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激战在大渡河沿岸展开。

著名的古战场安顺场是大渡河的重要渡口。1863年5月,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率领的3万多太平军在此覆灭。72年后,中央红军也来到这里。蒋介石不禁做起消灭中央红军的迷梦。

红一团作为全军的先遣队,担负抢占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的任务。随后,红一团派出十七勇士,奋勇夺取了安顺场,开辟了渡河通道。但由于找到船只少,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我军全部渡河。于是中革军委决定夺取泸定桥。这时,蒋介石也想到了泸定桥,急令川军2个旅增援,企图堵截红军渡河。这时,谁先赶到并控制泸定桥,谁就能掌握制胜权。

中革军委为迅速渡过大渡河,于5月26日决定:“改向西北,争取并控制泸定桥渡河点,以取得战略胜利”。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右纵队的红一师及干部团,沿大渡河(北)东岸;由林彪率领左纵队的红一军团军团部、红二师主力及红五军团,沿大渡河(南)西岸,夹河北上急进,协同袭取泸定桥,为中央红军主力开辟过河通道。随后,红三、红九军团和红五团沿(南)西岸跟进。

5月27日凌晨,红四团团长黄开湘(曾用“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接到军委命令,担任左纵队先头团,以3天时间赶到并夺占泸定桥。同时,刘伯承、聂荣臻率红一师一部先行开进。随即,一场红军与川军争时间,抢速度的争战在大渡河两岸展开了。

红四团创造了一天飞奔240里的奇迹

6时整,红四团出发了,向泸定桥方向飞速奔袭前进。当时所谓的路,有的是绝壁上硬凿出的栈道,有的是蜿蜒缠绕、忽起忽伏的羊肠小道,有的路边就是汹涌澎湃的大渡河,令人心惊目眩,随时有失足落入万丈深渊的危险。开进的第一天,他们架了一座桥,和川军打了两仗,俘虏200多人,缴获步枪100余支、机枪10多挺。他们还隔岸与右纵队开展行军歼敌竞赛,相互支援对方作战。

第二天拂晓,红四团刚上路,就接到红一军团转发军委的电报,因敌情变化,命令他们提前一天,于29日晨赶在增援川军前面到达泸定桥。这时,他们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路。时间紧、任务重,黄开湘、杨成武边行军边动员,鼓舞士气。部队飞速前进。

他们击溃川军一个营驻守的隘口,翻越高耸入云的猛虎岗;在摩西击溃川军一个团部和一个营,并用1小时20分钟架了一座桥,继续前进。行至19时,离泸定桥还有110余里。正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困难又一个接一个地来了。突然,下起暴雨,天黑得像倒扣的锅底似的,部队一天没有吃上饭,加上道路泥泞,简直寸步难行。但是,英勇的红军战士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用绳拉,拄拐杖,相互搀扶,帮助背枪,坚持前进。他们饿了嚼口生米,渴了喝雨水……

突然,对岸的敌人点起火把赶路,增援泸定桥。这样,敌人的速度肯定要比红四团快,怎么办?事到万难须放胆,红四团决定也点起火把前进,并让俘虏用川军号谱伪装成川军进行联络。敌人还真的相信了,部队前进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大渡河两岸,敌我双方都举着火把行进。

24时整,对岸的川军宿营了。红四团指战员高兴极了,主力部队立即轻装快速前进。为防止战士掉进大渡河,他们解下绑腿带,一条一条接起来,拉着前进,克服了千难万险,终于在29日6时到达泸定桥,并很快消灭了桥西还在睡梦中的川军自卫队,占领西桥头和沿岸阵地。

二十二勇士受到中革军委的表彰和奖励

在战士们稍作休整的时候,黄开湘、杨成武带领营连干部来到河边观察地形。在东岸的桥楼旁,川军第三十八团用沙袋垒成牢固的桥头堡。我军到达时,敌人已经由桥西向桥东把桥板基本上拆去了。看完地形,他们在天主教堂召开夺桥誓师大会,掀起“争当突击队员,飞夺泸定桥”的高潮。川军不时地扫射和轰击,还有一发迫击炮弹打穿了教堂的顶棚。最后,连以上干部大会决定:由第二连22名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连长廖大珠任队长;由第三连组成“铺桥突击队”,连长王友才任队长。全团的轻重机枪负责掩护任务,军团炮兵营负责消灭敌炮兵阵地和主要火力点,军团教导营阻击援敌。临近中午时分,红四团的机枪分队和配属的军团炮兵营也赶到了泸定桥。

在西桥头,二十二勇士每人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间缠满手榴弹;第三连指战员背着枪,腋下夹着木板,蓄势待发。16时整,黄开湘下达命令:“夺桥战斗开始!”全团的司号员一起吹响冲锋号,百余挺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一齐扫射、轰击,密集的子弹射向对岸,迫击炮弹也在对岸爆炸,压制住川军的火力,我军战士们高喊:“杀、杀!”这时,突击队员们突然冲向铁索桥,冒着敌人射出的子弹,有的匍匐前进,有的铺设桥板,有的随后跟进……

在勇士们快到东桥头时,川军纵火,妄图封死我突击队上岸的通道。这时,杨成武急了,翻身跃出指挥所的胸墙,冲上铁索桥,大声喊道:“同志们,莫怕火,冲过去就是胜利!冲呀,冲呀!”廖大珠第一个冲进火海,紧接着,刘金山、刘梓华……陆续冲进火海。廖大珠的帽子、刀把上的红绸子冒起火苗,他把帽子一扔,冲向敌人的堡垒。一个又一个勇士冲出了火海……他们很快消灭了桥头堡的敌人,又冲向泸定城,并在后续部队的协助下,击溃了川军第三十八团。19时,红四团完全占领泸定城。与此同时,右纵队的红二、三团的几个连队也到达泸定城附近,对夺桥战斗起到了配合作用。

次日凌晨2时,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三团到达泸定城。两天后,中央和各军团的领导同志也来到泸定桥。

6月2日,在泸定桥头,中革军委召开庆功大会,王稼祥主持会议,周恩来为红四团颁发了写有“奖给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的锦旗,还为22勇士和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发了奖。奖品有:写着“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和钢笔、日记本、搪瓷碗和筷子。

二十二勇士在夺桥战斗中,有人不幸落入滔滔大渡河牺牲了。在以后的征战中,其他勇士也陆续牺牲在长征后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最后一位勇士刘梓华牺牲在平津战役中,当时他任副师长。
第2个回答  2010-09-05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第3个回答  2010-09-08
二十二位勇士壮烈牺牲,拿下泸定桥。
第4个回答  2010-09-05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