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石壕吏 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如题所述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目录

题目解析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
创作背景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题目解析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创作背景
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展开 编辑本段题目解析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石壕(háo)吏 创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世称“诗圣”,现代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 作品体裁:五言古诗 选自《杜工部集》。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石壕吏》诗意画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2)。 老翁逾墙走(3),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4)!妇啼一何苦(5)! 听妇前致词(6):“三男邺城戍(7)。 一男附书至(8),二男新战死(9)。 存者且偷生(10),死者长已矣(11)! 室中更无人(12),唯有乳下孙(13)。 有孙母未去(14),出入无完裙(15)。 老妪力虽衰(16),请从吏夜归(17), 急应河阳役(18),犹得备晨炊(19)。” 夜久语声绝(20),如闻泣幽咽(21)。 天明登前途(22),独与老翁别(23)[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活 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翻译成短剧 县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 牺牲了!” →县吏面露疑色:“把书信拿给我看看!” →老妇取出书信,必恭必敬地交给县吏,伤感的说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希望能博得县 吏同情,高抬贵手。) →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妇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 (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 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 →县吏步步逼进:“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有孙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县吏半点容不得商量的语气厉声喝道:“少罗嗦,快把她交出来!” →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作品注释
(1)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投:投宿。石壕(háo)村:今河南三门峡市境内东南。 石壕吏诗意图
(2)吏:小官,这里指差役。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逾:越过;翻过。走:逃跑。 (4)一何:何其、多么。怒:恼怒,凶狠。 (5)啼:哭啼。苦:凄苦。 (6)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致:对……说。 (7)邺(yè)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戍(shù):防守。 (8)附书至:捎信回来。 (9)新:最近。 (10)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且:暂且。偷生:苟且偷生。 (11)长已矣:永远完了。已:停止,完结。 (12)室中:家中。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更:再。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唯:只,仅。 (14)未:还没有。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泛指完整的衣服。“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和上衣。 (16)老妪(yù):老妇人。衰:弱。 (17)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请从:请求跟从。从:跟从,跟随,随从的意思。 (18)应:应征。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原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9)犹得:还能够。得:能够。备:准备。晨炊:早饭。 (20)夜久:即“半夜”的意思。绝:断绝,没有;停止。 (21)闻:听。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为“咽”。 (22)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23)独:惟独。 [2](24)选自《杜工部集》,杜甫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 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3]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 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3][4]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 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义愤。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5]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人称杜子美(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1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吏村一户老妇人家。家里虽然很简陋,但却很干净,屋顶和墙壁早已裂开了缝。床上睡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老妇人为我端来了一碗清水,叫我慢慢喝,不要呛住了,虽然,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父亲早已年迈,但在这个时候,做儿子的,虽然不在她身边……想到这,我不禁伤感落泪。老妇人坐在我身边,向我诉说自己一家人以前虽然穷,但一家人都平平安安,什么难关都闯过了,可现在,现在……话没说完,老妇人便哭起来了。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一双长满了硬邦邦的手上早已干燥的裂在了道道干沟,衣服早已褪了色,打了许多补丁。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老头儿,想毕就是这位老妇人的丈夫了。

夜晚,屋外传来阵阵叫喊声“你家剩几口人,这与我们无关,反正,这男的我们是带走的了。识趣的就赶紧放手,否则——!”接着是一群小孩和老人,妇女的哭泣声、叫喊声。老妇人和老头儿听到这一动静,都显得很紧张,两位老人相互对望了一眼,接着,老头儿便爬墙逃走。老妇人坐在椅子上,想起自己镇静下来,却怎么也不能冷静下来,茶杯在她手中抖动着,水流了出来,老妇人站起来想去拿布来擦掉流出来的水,却差点摔了一跤。老妇人坐回到椅子上,两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放在胸前,像是在祈祷,寂静的小屋传来了敲门声,老妇人像触了电似的,把头抬了起来,转向门口的地方。喃喃地说:“来了,来了,又来了,差役又来抓人了。”又传来敲门声:“开门!开门!”老妇人扶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去开门。

“怎么这么久才开门,想累死爷们呀?!”“不、不,小的不敢,不敢。只是,只是,身体不太舒服,走路不快;望着这两位大爷多多原谅。”差役噪叫的声音多么凶横!老妇人哭哭啼啼的声音又多么叫人伤心。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有)三个儿子都去防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像我们这样)活下来的人都只是苟且偷生,死掉的人就永远没有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在,她的母亲没有离去,但她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我)老妇人尽管年老力衰,但也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然后)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得上)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那老妇人已经被那差役抓去了服役。
第2个回答  2010-10-11
人物表:老妇、老翁、差役甲、差役乙、杜甫、媳妇、孙子、致辞者 ~~~
场景:秋天,晚上11点钟。一破旧房子。房子大门紧闭着,秋风吹来,门有些晃动,门上的油漆已脱落了不少。
[幕开,屋子里时不时地传出孩子的哭声。]
旁白:又系一个深秋的晚上,诗人来到了石壕村里借宿,有些疲惫。老夫妇在昏暗的亮光下,正在痛苦地说些什么。就在此时,一个粗鲁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差役:开门!开门! 再唔开!!报警!!!
[老夫妇一家惊醒]
老翁(小声地,有些紧张):他地又来了,体来我得出去躲躲。(内心好奸)
老妇:你快走吧,剩下的事我来处理就行![老翁马上从后院越墙逃走]
差役:开门!快点![差役等不及了,把破旧的大门擂得山响]
老妇:来啦来啦!(打开门)原来是官爷阿,请问有什么事吗?
差役甲:(怒吼)少啰嗦!叫你家的男丁出来!
老妇:嗯……启禀大人,我家已经没有男人了。
差役乙:别想骗我,快叫出来,免得我动手!
老妇:(拍着胸口,哭丧着脸)官爷阿~~~我三个孩儿已经抓去服役了,前些天一个儿子捎了信回来(拭着泪),说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了。活着暂时活着,死了的就死阿~~~[一脸痛苦的表情。]
差役甲:(大怒)够了,叫你当家的出来,少跟我啰嗦!
老妇: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我们家里真的没人了。
[这时,从屋里传来几声孩子的啼哭声。]
差役乙:(凶神恶煞)死老太婆,你不是说家里没人了吗?(做出要冲进屋里的动作)
老妇(胆怯,拉着差役):确实没有,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还有她母亲。因为有了这个小孙子,我媳妇儿才没有离去。
差役甲:既然有媳妇,带走!
老妇:大人您就可怜我们吧。她嫁进我们家就没有好日子,连出门都没一件象样的衣服。您大人大量,就放过她~~~
差役乙:少来这套,若每户都这样,我如何向上级交待阿?
老妇(一愣,叹口气):要不,捉我好了,我力气小,但我的厨艺不错,就让我去吧。
差役甲乙(交头接耳一阵子):好吧!
[夜更深了,听闻了这一切发生的事情的杜甫走出房间,看见刚翻墙回来的老翁和媳妇还坐在那里哭泣。]
旁白:天亮了,几只乌鸦在树枝上鸣叫。
杜甫(背着行李,走出门):老野,保重了。
老翁:保重吖!88(含泪目送杜甫)
第3个回答  2010-10-16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吏村一户老妇人家。家里虽然很简陋,但却很干净,屋顶和墙壁早已裂开了缝。床上睡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老妇人为我端来了一碗清水,叫我慢慢喝,不要呛住了,虽然,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却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父亲早已年迈,但在这个时候,做儿子的,虽然不在她身边……想到这,我不禁伤感落泪。老妇人坐在我身边,向我诉说自己一家人以前虽然穷,但一家人都平平安安,什么难关都闯过了,可现在,现在……话没说完,老妇人便哭起来了。岁月的艰辛,早已在她面上留下道道痕迹,头上布满了银发,抬头纹和眼角纹都很重,她那两道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一双长满了硬邦邦的手上早已干燥的裂在了道道干沟,衣服早已褪了色,打了许多补丁。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老头儿,想毕就是这位老妇人的丈夫了。
夜晚,屋外传来阵阵叫喊声“你家剩几口人,这与我们无关,反正,这男的我们是带走的了。识趣的就赶紧放手,否则——!”接着是一群小孩和老人,妇女的哭泣声、叫喊声。老妇人和老头儿听到这一动静,都显得很紧张,两位老人相互对望了一眼,接着,老头儿便爬墙逃走。寂静的小屋传来了敲门声,老妇人像触了电似的,把头抬了起来,转向门口的地方。喃喃地说:“来了,来了,又来了,差役又来抓人了。”又传来敲门声:“开门!开门!”老妇人扶着拐杖踉踉跄跄的去开门。
“怎么这么久才开门,想累死爷们呀?!”“不、不,小的不敢,不敢。只是,只是,身体不太舒服,走路不快;望着这两位大爷多多原谅。”差役噪叫的声音多么凶横!老妇人哭哭啼啼的声音又多么叫人伤心。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有)三个儿子都去防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另外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像我们这样)活下来的人都只是苟且偷生,死掉的人就永远没有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孙子在,她的母亲没有离去,但她出入都没有完整的衣服。(我)老妇人尽管年老力衰,但也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然后)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得上)准备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了。那老妇人已经被那差役抓去了服役
第4个回答  2010-10-15
我到石壕村了我选择了一户人家, 进了她家门,我发现我的选择是错的..因为这家很穷,用来招待客人的不过是一些几乎没有多少米的稀饭。
夜晚,一阵嘈杂声惊醒了我,我躺在床上,认真地听着。
开始,一名男子喊:“皇上有令,每家出壮丁一名。”老头一听立刻逃走了
老妇人慌忙地去开门,还没有等她把门打开,就有人一脚把门给踹开了。 “快,把你们家里的男人通通交出来。”其中一名差役说道。
“我有三个儿子,都去镇守邺城了,一个儿子刚刚来信说自己的两个兄弟都战死了。”老妇人说
“少啰嗦.”一个差役说。
我的家中已经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难道你们也要把他抓走吗?”
“我们是一定要进去查看的,这是我们的职责。”说完,两名差役推开老妇人,想要强行闯入房间。
老妇人说:“这样吧,我虽然年近七旬,但我不觉得自己很衰老,我可以和你们走.”
两名差役说:“那好吧!”
我好象听到了哽咽声,大概是老头回来了吧!
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打开房门,这时发现,门口已经有了很厚的积雪。
我再次骑上瘦马,和老头告别。

参考资料:老师说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