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文化评论

如何写文化评论

首先简述文章内容; 其次谈感想(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意图,或者自己有什么启发, 或者对某一细节进行评述,或者对人物或事件发表看法), 可赞扬\批评\提出问题,皆可. 能写出好的文章的人必然会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我想首先要给自己“寻找”一个思想附体,通俗的说是一种信仰。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还是五四之后从西方舶来的现代主义,甚至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等等,选择其一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作为自己写作的思想支柱,这样就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比如徐不老就明确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官僚是万恶之首”,虽然我对他的这种观点不敢苟同,甚至还“颇不以为然”。但是,正是在这种思想构建的支配下,不老才写出很多有力量的文章,达到了“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就会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会盲目写作,跟风式地重复他人的观点。特别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更为重要了,这不单是写文章的根本,更是培养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础。我想多说几句的是,就是对于评论或杂文创作而言,“揭丑”是其生命所在,有评判才会有发展,因此,大多的杂文都延承了鲁迅的道路,而发扬鲁迅精神并是一味的模仿鲁迅的写作手法,他的杂文写作别人是学不来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具有独立文化人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但他更是一个思想家。 就具体创作而言,积累和选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也无需赘言。针对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线,而怎样从一个点扩大的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这是些评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从现象说到本质,文章写作要有逻辑,这样才能告诉读者文章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一些纯评论文章读起来很枯燥,但这样的文章却很有力度,能够看到作者的真工夫。现在的很多评论,无论是纸媒上的还是网络上的,所揭示得问题人们大都能够看出,真正写得很深刻,没有多少,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文字垃圾来重复着已经重复过多遍的观点。 必需明确的一点是,评论,不是作者发泄感情的工具。在很多的评论文章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强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初发现这个通病是在我写作的时候。这种文章作者写起来是十分容易的,而且感觉很过瘾,而读者读起来也很过瘾,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把文章推向一个高度靠的并不是作者的愤怒程度。我们不否认文章需要感情,但这个感情必须得跳出作者的主观情绪,需要表达一个客观事实。鲁迅曾说他的杂文经报刊发表需要编辑抽删三四次,而我们读起来依然是那么有味道。当今的一些杂文恐怕经过一次就形同白开水了。我想我们写这样的文章只是有了自己“儒雅骂人”的暂时的壮阳药,因为它的存在,文章被冠以深刻、幽默、辛辣等光环,而这实质上,这也只是阳痿患者自鸣得意的意淫而已。就此而言,凭栏论世的那句“与其空发牢骚,不如伏案成文”的号召口号,本身就导向就错误了。 有人说现在的杂文和时评打起了架,如果真要把它们当作两种小的文体区分开,那么,我想它们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一篇好的评论应该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合理的,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这些迥异的风格却都表现出相同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评论的一大魅力所在。这种魅力更是评论在文学本体中的生命力。 写作要创新似乎是近来提的一个很响的口号,也是在当今文字垃圾大量出现的情况下作者做出的一个选择。《杂文选刊》去年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新杂文写作”,而就其选登的优秀作品来看,它们的新主要还是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创新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靠以维持的是选材上的新颖。因此,创新也是众多作者的一个难题。不过我们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把文章的根本忘掉了。求新也不能走向媚俗的道路,当今文坛“拳头加枕头”大行其道,作为评判文体的评论,更不能向这种吸引别人眼球的写作方式“挥手致意”。 一个作者风格的展现靠的是他的语言。每各人都有的语言风格,这和作者本身的文字积累有关。我个人观点,评论还应以洗练的语言为主,不应过多的粉饰。河边漫步兄的文字在且听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着自己的风格,很新颖,可读性也很强。但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过多的语言修饰削弱了文章的力度。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是删改得不能再删的地步,使得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能达到它的效果。文章在投稿前作者要有耐心,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仔细修改。现在在网上码字不比用钢笔写作,但我想一篇文章的出炉是要经得起历练的,就自己的文章来说,还远远还不到火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4-30
举例写文化评论。作家网络红人杨大侠(HeroYang)“跨文体”“超文本”写作拓展着文化创作主体的思维边界,由此展现出建构新事物关系的能力。并从自我虚拟的世界中,获取现实生活的原型,以此作为自我成长体验的借鉴性样本,不断打开自我生命架构,健全人格,获得精神自由。在自得其乐、率性而为的自我解构形态中,塑造出当代青年亚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