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人杨贵妃爱吃的荔枝,是产自四川还是广东?

如题所述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过华清宫》,留下了千古年来脍炙人口的佳句。诗人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这一史实,经过艺术加工,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不满,也让后世的我们知道,原来在唐朝时期,身处北方地区的杨贵妃,就可以通过长途运输吃到新鲜的南方荔枝。

那么,娇嫩的荔枝,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都难得以长期保存,在没有高铁和空运的唐朝,古人又是如何做到让荔枝快速做到从南跨北抵达长安的呢?这就要提到唐朝的驿站了,驿站并非唐朝才有,从周朝就有了驿站的记载,但是唐朝时期的驿站比起前朝更发达,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运输网,连辽东,岭南之类的偏远地带都被驿站覆盖,而在发达地区的驿站久经考验,运力更是堪称上佳。

杨贵妃能吃到荔枝这一事实也反映出唐朝驿站运输能力的强大,但是这个所谓的强大,只是建立在合理区间的范围内,要是像如今的快递一样,那么杨贵妃早上想吃估计下午就送到了。比起今时,唐朝的驿站运输主要靠人力、马匹、畜力以及船只,类似于今天的平邮和加急。国家颁布了针对驿站的律法,从驿站设置、人员构成、传递速度、后勤保养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要求,对违反者要施以相应的刑罚。

因为唐朝的疆域之宽阔,远远超过秦汉时代的疆域面积,所以对信息的掌握要更具时效性,因此国家对驿站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唐六典》中对驿站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唐朝的驿站,了解一下驿站的具体工作内容,来推测杨贵妃吃的荔枝来自何处。

唐朝驿站的具体规定

唐朝的驿站均匀分布在全国,按照规定每隔三十里设置一处,但是在一些地形特殊处,如高山大川,沼泽湖泊等不便行走之处,驿站的设置就按照最优地势设置,不必三十里,但是至少保障到达时间即可。据《唐六典》中记载:

“全国驿站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

除了驿站分布广,驿站的驿夫传递效率也是极高的,唐朝从事驿站服务的人员超过两万人,这其中从事传递工作的驿夫大约为一万七千人,并且按照比例为这些人配备了驿马,驿驴,驿车,驿船等用于运输,

驿夫不论天气好坏,路途坎坷,只要接到上一个驿站传递来的物品或者信件,就要快马加鞭,即刻启程,按照时限传递到下一个驿站,如果耽误了进度,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唐代对驿夫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在用驿马传递时,普通物品或者信件一天要走一百八十里,皇宫的政令或者贬官文书之类重要文件要日行三百里,最快的情况下如大逆谋反等紧急情况要日行五百里;步行人员要日行五十里;逆水行船时,在河里要日行四十里,在江里要日行五十里,在其他水域里要日行六十里;顺水时要日行一百到一百五十里。比如天宝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距离华清宫三千里外的范阳谋反,六天后唐玄宗就得到了这一消息,这就是按照最快速度日行五百里规定的,可见,唐朝的运力设置是比较科学贴近实际的,并不是随意设置的。

除此之外,唐朝的驿站还可以提供让驿夫休息的房间和食物,并且可以称得上是丰屋美食了,对人员的照料,对马匹的喂养,物资和信件的保存,备用马匹车辆的管理,也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也都是为了保障运力。另外,驿站甚至有可能配备了达官显贵才有能力建造的冰窖,才能为荔枝保鲜。

贵妃吃的荔枝从何而来

世人皆知贵妃爱吃荔枝,但是又有谁能说清贵妃爱吃哪里出产的荔枝呢?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四川、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均有荔枝生长。

有观点认为,市场上品质最优秀的荔枝基本来自广东岭南地区和福建地区,关于赞美荔枝的诗词多为描写这两地的荔枝,四川荔枝市面上并不多见,从品质上说杨贵妃应该更青睐岭南或者福建的荔枝。也有观点认为杨贵妃其父在蜀地做官,她从小生在蜀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爱吃蜀地的荔枝也合乎情理。关于此事,历史上并无明文记载,我们只能凭借史料进行推断。

自古以来,赞美岭南荔枝的诗词文章有很多,苏轼曾写诗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杜甫和杨贵妃处于同一历史时代,也留下了“炎方每续朱樱献,皆是岭南贡荔枝”、“忆昔南海使,奔腾进荔支”这一的诗句,而司马光更是言之凿凿在,据《资治通鉴》中记载:

“妃子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

可以看出,从古至今,由于水土的原因,岭南荔枝都是上品,似乎没有产生过什么剧变,而且唐玄宗和杨贵妃身边的红人宦官高力士,本身就是广东人,考虑到他的阿谀奉承之能力,既然知道贵妃喜欢吃荔枝,肯定想方设法从家乡运来荔枝取悦贵妃和皇上。当朝宰相张九龄也是广东人,虽然不比高力士般下作,但是取家乡特产来表达人情世故似乎也无不妥。

不过考虑到古代和现代气候,自然环境的差异,四川南部地区盛产荔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据《成都方志》中记载:

“荔枝道起自涪陵城西荔枝园,北渡长江,经垫江、梁平、开江、达州,从陕西西乡快马入秦岭子午谷,至长安。”

虽然现在关于四川的荔枝记载屈指可数,但是可以看出涪陵地区曾经是有荔枝生长的,而且规模不小,运送荔枝的道路甚至被命名为荔枝道。而且史书明文记载杨贵妃长在蜀地,虽然在长安得到唐玄宗的万千宠爱,但是难免思乡,睹物思怀,所以爱吃家乡的荔枝更是情理之中。

至于福建的荔枝,是在唐代以后才出名的,所以可能性不大

从驿站运力推断荔枝产地

现在有了推论,那么如何验证呢?我们就要回归到驿站的运力了,据《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传》中记载: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驿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岭南和涪陵离长安都有不短的距离,而荔枝又及其难以保存,白居易曾经提过,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则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不能说这一描述百分百准确,但可以看出荔枝保存时间确实是极短的。基本到第三天就没有味道了,所以驿站要确保荔枝的新鲜,如果不新鲜,恐怕历史记载就是杨贵妃一看辛苦运来的荔枝是臭的,气的让皇帝砍了驿夫的脑袋了。

假如荔枝从岭南来,在岭南采摘后,要在山高林密的地区跋涉至韶关,翻越大庚岭进入江西,沿陆路北上进入九江,换水路逆行过武汉,跨越湖北随州,从平原进入关中直达长安,跨度为五千余里,就算不计算水路,以最快的日行五百里的快马,也要持续运输十日,即使用冰来保存,荔枝也无法做到保鲜。

如果是从四川东南部的涪陵采摘的荔枝,采摘的荔枝用冰来保存,然后横渡长江,换马匹走山路北上(山路就是指魏延要奇袭长安的子午谷),跨度为一千五百里,大约三日可达,或者从大路出发,经涪陵将荔枝运输到成都,走大路至长安,也不过一千九百里,三日半即可抵达。

铭儒点评

了解了唐朝驿站的制度和运力,我们大约推断出杨贵妃爱吃的荔枝是从涪陵来的,涪陵至长安要跨越秦岭,驿夫面对复杂的地形,恶劣的环境,甚至有毒虫猛兽可以危及生命的事物存在,能保证按照规定的时间行走,充分说明了唐朝驿站制度的合理性和后勤保障的优越性。

其实,唐朝的驿站可不仅仅是为了送荔枝存在,唐朝对外征战多年,边境狼烟不绝,内部也存在割据现象,因此长安必须要拥有优秀的信息采集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泰久安,在科技不甚发达的古代,凭着人力行走,编织了纵贯全国的信息和物流网,足以说明唐朝驿站的发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4
应该是产自广东,因为荔枝品质好的多来源于靠近热带地区,广东临海,距离热带地区较近,甚至有部分地区就是属于热带
第2个回答  2021-03-14
荔枝作为一种保鲜期极短的水果,我相信古代北方大部人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用说能亲自品尝到荔枝了。 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其中一种看法认为来自岭南的广东,而另一种看法认为是来自西南的四川。 个人认为,送给杨贵妃的荔枝来源地应该是多元的,可能有来自广东的,也有来自四川的。因为广东荔枝和四川荔枝的果期不同,但品质都非常优质,可以在吃完广东运来的之后,再吃从四川运过来的。
第3个回答  2021-03-12
不太确定,古书上两个地方都有记载。我国荔枝,广东四川都有,最好的还是广东的荔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