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杜甫诗歌风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24
“沉郁顿挫”早已成为杜甫诗歌风格的定评。“沉郁顿挫”这四个字本来是杜甫本人对自己写作风格的描述,出自其《进雕赋表》,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四个字颇能表现出杜甫的“自恋”与“臭美”,意思是说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苦难,并于诗歌中表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悲怆情怀,诗歌创作更加成熟之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才更加贴切,与他诗歌中那一种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风格相符。

“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是指杜甫诗中经常表出一种时代强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一种悲凉的气氛;

“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是说由于生活的折磨,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杜甫又是一个有骨气的人,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会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最能体现“沉郁顿挫”风格的是《秋兴八首》,可以对照作品体会那一种欲吐还休、循环往复的情感。

当然,作为一个诗歌大家,杜甫的诗歌风格其实也是多样的,在多样的诗歌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另一重要特色。闲适的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是构成“萧散自然”的基础。

写景,杜甫很擅长,《江畔独步寻花》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短短四句把春天的那样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美感巧妙地展现出来。

杜甫也喜欢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入诗中,“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江村》)通过字面,已经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放松、惬意的心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年轻时杜甫也像许多盛唐时期的诗人一样,写了不少表现对时代、对自我的高度自信的诗,这类诗遗失了不少,以《望岳》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似李白。

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青于墨看来,诗人不应该被标签化,尤其是像杜甫这种大诗人,他其实是有很多面的,多读他的作品,多了解时代背景,就会逐渐得出一个更加立体的诗人形象。

杜甫是墨酱心水的诗人之一,之前写过不少关于他的长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我的主页,搜索“杜甫”,查看更多关于杜甫的深度解析~
第2个回答  2020-10-24
杜甫是我国的著名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一)
  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二)
  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三)
  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制高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