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小孩调皮可爱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1. 关于小孩调皮可爱的诗句
关于小孩调皮可爱的诗句 1. 诗中哪句描写小孩调皮可爱,天真的诗句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清 袁枚

唐代诗人胡令能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末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唐代的崔道融.《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 描写孩子活泼可爱的诗句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儿童的诗句:“童子佩觿”(《卫风·芄兰》).西晋诗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娇女诗》可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较早的专门写儿童的诗篇之一.此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论是涉及儿童的诗句,还是专门吟咏儿童的诗篇,大都写得富有诗意,颇具童趣.涉及儿童的诗句,出色的有:

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以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无虑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

宋·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

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拿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来衬托春光的明媚.这些涉及儿童的诗句,在全诗中主要起衬托作用,诗中的儿童尚不能算是主角.

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描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儿童的心理也更为传神,儿童在诗中已成为主角.这里,诗人借儿童扑蝶、蝶戏儿童的描写,使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唐·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寥寥数语,便使一个弄巧成拙、天真烂漫的幼女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明·毛铉的《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写幼女学小姑成婚时拜堂,既知“着新衣”,又知“羞见人”,并懂得以“双手结裙带”来掩饰自己的羞态,就使一个情窦初开而稚气未脱的幼女形象栩栩如生.这两首诗都是以儿童的稚态见其童心.唐·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前两句,着重写牧童的神态,突出一个“傲”字;后两句,突出一个“智”字,也即其“傲”的资本:既能驱牛耕田,又会吹笛.显然,此诗是以儿童的傲态见其智心.

唐·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农村男孩学钓鱼,突出“专心”二字,他怕“鱼惊”,专注于钓,其“侧坐”、以草隐身的形态显得天真、机灵,而“路人借问”、他“遥招手”而不应答的细节则使此儿童应急的情态更为逼真如画,个性也更为鲜明.这首诗可谓以儿童的智态见其专心.
3. 描写儿童顽皮淘气的诗句有哪些
1、《村居》清代:高鼎 原文: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所见》清代:袁枚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5、《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 原文: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4. 描写小女孩可爱,调皮,好学的句子
形容小女孩可爱的词

天真无邪、童稚十足 胖嘟嘟的脸 嫩嫩的 捏捏一定很舒服 白白的脸颊的一丝红晕胖嘟嘟的脸 嫩嫩的 捏捏一定很舒服 白白的 脸颊的 一丝红晕 调皮、顽皮 活泼可爱、虎头虎脑、好奇、漂亮天真烂漫、纯洁无暇、懂事、乖巧、可爱、聪明、淘气、调皮

可爱的小妹妹

又大又黑的眼睛,好像两颗黑葡萄,闪亮闪亮的。细细的眉毛,好像两个小月亮,弯弯的。红红的嘴巴,好像玫瑰花的颜色,鲜红鲜红的。大家知道我说的五官是谁的吗?大家一定不知道吧!我上面说的五官是一个可爱的小妹妹的。她住在新金都花园。

妈妈带我去一个阿姨家玩,她家里有一个四个月的小妹妹,可爱极了。

她的头顶尖尖的, 眼睛不时的好奇的东张西望好像怎么也看不够这个新奇的世界。由于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妈妈要抱她,她“哇”的大哭起来,可过了一会儿,妈妈再抱她,她却嘟起小嘴笑嘻嘻的了,小孩子的脸真是变化无常,变化莫测啊!她嘴里总是“叭砸叭砸”响个不停,像在吃什么。她躺在床上时,手就像双节棍一样摆开,腿就像三角形一样拼成,非常有趣。她吃奶时,一有响动就转过头看个究竟。还笑个不停。看到我们吃东西时,她的嘴就一直咽口水,你一拿东西到她面前晃,她就会伸手抢过去迫切的往嘴里塞,好像什么东西都是她的食物,连他的手也没有幸免于难。

我看到她,就想起我小时候的样子。看到阿姨呵护小妹妹的样子,我想到我们这些“小苗”必须要努力吸收“养分”,将来好长成栋梁,回报父母,如果没出息,就会枉费了“大树”妈妈对我们辛勤的栽培和养育之恩
5. 描写孩子活泼可爱的诗句有什么
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儿童的诗句:“童子佩觿”(《卫风·芄兰》).西晋诗人左思所作280字的《娇女诗》可说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较早的专门写儿童的诗篇之一.此诗极力描绘诗人的两个女儿——大女“蕙芳”与小女“纨素”逗人喜爱的娇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论是涉及儿童的诗句,还是专门吟咏儿童的诗篇,大都写得富有诗意,颇具童趣.涉及儿童的诗句,出色的有: 宋·叶绍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以儿童挑灯篱边捉蟋蟀的无忧无虑反衬诗人客居在外的愁思; 宋·雷震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用牧童短笛的袅袅余音渲染村居生活的意趣和山村迷人的暮景; 清·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拿放纸鸢上蓝天的活泼儿童来衬托春光的明媚.这些涉及儿童的诗句,在全诗中主要起衬托作用,诗中的儿童尚不能算是主角. 南宋·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描写儿童的行动更为具体,反映儿童的心理也更为传神,儿童在诗中已成为主角.这里,诗人借儿童扑蝶、蝶戏儿童的描写,使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可谓妙趣横生,妙不可言. 唐·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寥寥数语,便使一个弄巧成拙、天真烂漫的幼女形象活现于读者的面前.明·毛铉的《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写幼女学小姑成婚时拜堂,既知“着新衣”,又知“羞见人”,并懂得以“双手结裙带”来掩饰自己的羞态,就使一个情窦初开而稚气未脱的幼女形象栩栩如生.这两首诗都是以儿童的稚态见其童心.唐·崔道融的《牧竖》:“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前两句,着重写牧童的神态,突出一个“傲”字;后两句,突出一个“智”字,也即其“傲”的资本:既能驱牛耕田,又会吹笛.显然,此诗是以儿童的傲态见其智心. 唐·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农村男孩学钓鱼,突出“专心”二字,他怕“鱼惊”,专注于钓,其“侧坐”、以草隐身的形态显得天真、机灵,而“路人借问”、他“遥招手”而不应答的细节则使此儿童应急的情态更为逼真如画,个性也更为鲜明.这首诗可谓以儿童的智态见其专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