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7岁写的咏鹅毫无情感,但为什么能传诵至今呢?

如题所述

骆宾王的《咏鹅》,相信几乎任何上过小学的人,都一定能背诵,很多人背得太熟了,就像刻在了脑海中一样,再也磨灭不去了!。

这首诗人人会背的唐诗,乃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看起来十分简单,算是一首儿童诗,但是这首儿童诗却不一般,千百年来能够流传下来,必然有它的过人之处,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先来温故一下原诗: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有些人说,这首诗最好的是后两句,对仗工整,而且又色彩鲜艳,确实写得好。但其实,如果只欣赏后两句,却不能得其精髓,因为毕竟这句是运用对仗技巧的结果,在唐代那种文人几乎皆能作诗的环境下,儿童的私塾启蒙教育便是以对仗开始。比如这里“白毛”对“红掌”,“绿水”对“清波”,再通过增字法,上句加一个“浮”字,下句用了一个“拨”字,就变成了这句。当然,不得不说,这两个动词用得十分到位,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

但是,这首小诗最妙的地方,还是前两句。尤其是首句“鹅鹅鹅”三个字,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这三个字读来,给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是非常凌乱,不像是诗歌的整齐对仗,如果大人来写,我相信肯定不会写出这样的句子,肯定也是五言,以便和下文对整齐。

正因为是儿童写来,便显得一派天真烂漫,不过分讲究对仗,以一个儿童的视角脱口而出,正是一个儿童看到鹅时最主观的感受,纯乎自然,毫不矫揉造作。因此这一句仔细品来,便带着一分天真、一分童趣、一分特色。一个可爱的儿童,写出了这样生动的“诗句”,正是一个七岁儿童的“神来之笔”,如果说硬是讲究和下句对的工整,便好像把一个天真儿童变成了一个小大人了,没有了那份灵动。

其次,“曲项向天歌”这一句,也是纯用儿童的口吻和比喻,将鹅伸长了脖子鸣叫的样子写得活脱!所以,开头这两句,没有任何多余的技巧,纯是凭借一个儿童的观察和领悟所得,因此便显得灵动。

所以说,这首诗能够在唐诗中占有一席之地,到现在还能广为流传,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唐代那样的社会环境下,只要是好诗,无论是谁写的,都会公认,不会因为是初出茅庐的小子便受到排挤打压,这也说明了唐人对于诗的鉴赏力,水平确实很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2
因为这首诗非常经典,而且也朗朗上口,也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诗,所以才可以流传至今。
第2个回答  2021-07-02
因为这首诗写的非常的好,里面的对账特别的工整,而且特别的写实,很有意义。
第3个回答  2021-07-02
这首词大家都特别喜欢,而且有一定的涵养,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才会传诵至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