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为何没有参加过科举?

如题所述

可以直接说李白根本没有参加科考的资格(因为当时重农抑商,工商殊类是不能应举的)。但是人艰不拆,也为了满足我说话的欲望,我还是多写点。(说得不对请指正)

肯定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吧。

唐朝科考,有明经、进士两科。考试是很难的。

神龙元年订下的明经制度,分三场,帖经、试义、试时务策。就说帖经,“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惟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或得五,或得六为通”(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选举考》)。为了应对帖试,士子一般将难以记诵的经文编成歌诀,读来合韵,有如诗句,叫做“帖括”,但这种歌诀实际上却是诗的敌人。

进士考试更加艰难,那时便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进士科要作试帖诗,大抵以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有种种拘束,比如首句仄起不用韵,两句一用韵,或六韵十二句、或八韵十六句,主旨也不外歌颂天朝圣德,帝王功业。这种科考体制下的学子,“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

还有李白的出身。他是商人之子,祖上因罪被流遣至西域(炀帝时事)。玄宗朝,士族门阀尚未完全衰落,门第之见犹存;李白没什么仕宦人脉,只不过家里有钱而已,没有人能为他的仕途铺路。

但那时有了制度改革。开元四年,只要具备了担任一些清要官的资格,就不必再接受身言书判的铨选,而是可以进名敕授,即宰臣举荐,天子直接任命。后来还有“制举”的政策——这是连白身也可以应举的——巧立名目,有什么“博学宏词科”“文藻宏丽科”“哲人奇士,隐沦屠钓科”,不一而足。所以那时流行“干谒”。就是一些平凡士子,把自己的诗赋呈给大吏,以期得到他们的赏识从而获得平步青云的机会。或者做个隐士,赢得老大的清名,等朝廷求贤若渴地来延请。

显然李白是个性子不羁,不愿受规矩束缚的人。以他挥洒的天才,若是受限于试帖诗的格局,也实在是可惜了。他志向也大,什么“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也是张口就来。结合他的性格和出身条件,走科考一途是不合适的,可谓明珠暗投。所以他选择了隐居匡山,广加交游,而后自荐于朝廷。他后来不是娶了宰相的孙女么,不是写了《与韩荆州书》么,这些都是他选择的晋身之策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17
因为李白写诗给她制造了非常大的名气,甚至皇帝都亲自招见他,赏赐他白银,所以他也没有必要参加科举考试了
第2个回答  2021-02-17
有关于李白的身世,是书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记载,有猜测说李白和唐朝的皇族李氏一族有关系,是兴盛皇帝的世孙,和李世民是同一辈的,但是这一说法并没有完全被所有人认同,不过根据已有的资料上来看可以知道李白的祖先曾经获罪,并且祸及后代,而且李白的家世一直不清楚,所以李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从政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不是他自己不想参加科举,而是不能参加,李白一生也算是郁郁不得志的了,并且有过一段潦倒的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