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的故事

比如说,写一个错别字闹出了笑话 是故事啊

据透露,明年广东对高考作文错别字扣分将更加严格,由原来的“每3字扣1分直到扣满5分为止”改为“每1字扣1分且不封顶”,但具体操作细则仍在制定中.
——出于职业习惯,我忍不住要赶紧把这则消息告诉给我们班的学生了。

平时批改作业时,我就有一双十分挑剔的眼睛。我常常要求学生听写尽量不写错别字,努力做到全对,能避免犯的错尽量不犯。但是,能达到我的要求的孩子占十分之一,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确实,从知识面,理解力、习惯的养成程度来看,这些孩子进步还有一个过程的。我从小学到初中,遇到的老师都是比较严格的。所以,即使我的老师批改作业匆忙,有的错别字没有批出,我也有发现了就更正的习惯。直到现在,我还会固执地对学生阐述我的观点:如果有两份分数一样的试卷,一份是因为错别字多但扣分忽略不记了,一份是实实在在的考试成绩,同样的成绩分数,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注意到这个细节,使自己能真正体现一个中国人的素质。

作为基础教育者,也想把学生的基础抓扎实?教育方向为什么会偏离这些我们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目标呢?一提到某些新的教学改革思想,极左极右,矫枉过正,导致现在我们几乎又回头来拾起以往教育中好的一面。一个关键就是,我们总是走着走着,就飘飘忽忽了。我们怎么就忘记了脚踏实地呢?错别字的泛滥和这样虚浮的教育现状不无关系。广东的这一做法是在从方向上引导该省语文教学行为。每一个和学生直接打交道的老师们,都不能忘记告诉学生们:知识和才干是来不得半点虚浮的啊!

为防止这些“虚”,首先要有教育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因为教师的行为很多来自制度的牵引,“指挥棒”指到哪里,他们就冲到哪里。其次,现在的学生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以电脑打字代替。由于电脑太“智能化”,往往只要输入“拼音缩写”,就能跳出所需要的字。还有一个原因是阅读习惯改变。现在的学生很少开口读书,而在很多老师看来,大声诵读不仅是一个强化记忆的好办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文字的形象认知。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语言表达工具,并掌握正确的语言习得读书方法,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多句嘴,多多强调仔细认真的态度及其利害关系。

再则,错别字最大的代言者莫过于网语。网络大行其道,网语风生水起,网语所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相关人员的关注。对网语的泛滥与无序使用,我们的相关文化部门也应该规范使用网络用语的要求。一部分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新词新语,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术语等,应该允许使用。部分网语应该作为现代汉语的扩充与外延,即使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不是考生的错,也不应该轻易给这些词语烙上“错别”的标签。第四,被广告擅改后的成语,也是别字的代表。一些经典的成语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前些天,看一些杂志上有一些搞笑成语新解之类的文字。我看后笑过之余不免担心,没有接触过该成语的年幼孩子们会不会混淆其义呢?但愿我的孩子们头脑都清醒!

只是这样的“但愿”对孩子们知识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来讲,是太苍白无力的了!我们任何一个国语教育者都该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向错别字宣战!

三则关于错别字的故事(2006-07-07 20:14:11)

前几天,在新浪读书频道看的一部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他(男主角)没去过扶贫办,但他还是决定去试试。来到扶贫办所在的楼层。他看着各房间门口的牌子一路找下去,终于看到扶贫办的牌子的时候他并没有去敲门,而是盯着门口的牌子看了起来,因为他发现上面写的竟然是“扶贪办”三个字。他怕自己看错了,就仔仔细细的又看了一遍。没错,就是扶贪办。他这才上前敲门,并把牌子上的字指给出来开门的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看。干部模样的人也拿不准,就叫人去查字典,一查才确认这个挂了很久的牌子上的字真的是“扶贪办”。

这个情节使我想起来几天前的《青年报》的末版有一家通讯公司做的半个版的手机广告。上面有十几种手机图案,图案的旁边分别写着六折,七折等字样。可一眼看上去总觉着好像哪儿有点不对头。仔细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些个“折”字都写成了“拆”。六折,七折于是成了六拆,七拆。据说那次《青年报》的热线都要打爆了,90%都是向报社反映这些错别字的。

还有一次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两年前《京华时报》头版报眼位置的一个错别字。这个位置《京华时报》通常是不刊登广告的。而是刊登当天的天气预报的。而出错的这一天的天气预报中的“南风转北风”竟成了“男风转北风”虽然字体很小。但因为是天气预报,很多人拿到报纸后都会先看天气预报的,而且是在头版,因此,那天《京华时报》的热线也差点没打爆。

这些可能都是电脑惹的祸,以后我们写一些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也得多检查几遍。要不也可能会出笑话。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仅供参考

复制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26
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幼儿园开学了,老师让大家把自己名字写在纸上交上去,方便点名互相认识。刚一点名老师就一愣,喊道:“黄肚皮!”没人应,“黄肚皮!”还没人应,于是老师说:“算了,最后再说吧。”最后老师说:“还有谁没点到名?”一个小女孩怯怯地站起来,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我叫…黄月坡…”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11-18
据透露,明年广东对高考作文错别字扣分将更加严格,由原来的“每3字扣1分直到扣满5分为止”改为“每1字扣1分且不封顶”,但具体操作细则仍在制定中.
——出于职业习惯,我忍不住要赶紧把这则消息告诉给我们班的学生了。

平时批改作业时,我就有一双十分挑剔的眼睛。我常常要求学生听写尽量不写错别字,努力做到全对,能避免犯的错尽量不犯。但是,能达到我的要求的孩子占十分之一,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确实,从知识面,理解力、习惯的养成程度来看,这些孩子进步还有一个过程的。我从小学到初中,遇到的老师都是比较严格的。所以,即使我的老师批改作业匆忙,有的错别字没有批出,我也有发现了就更正的习惯。直到现在,我还会固执地对学生阐述我的观点:如果有两份分数一样的试卷,一份是因为错别字多但扣分忽略不记了,一份是实实在在的考试成绩,同样的成绩分数,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注意到这个细节,使自己能真正体现一个中国人的素质。

作为基础教育者,也想把学生的基础抓扎实?教育方向为什么会偏离这些我们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目标呢?一提到某些新的教学改革思想,极左极右,矫枉过正,导致现在我们几乎又回头来拾起以往教育中好的一面。一个关键就是,我们总是走着走着,就飘飘忽忽了。我们怎么就忘记了脚踏实地呢?错别字的泛滥和这样虚浮的教育现状不无关系。广东的这一做法是在从方向上引导该省语文教学行为。每一个和学生直接打交道的老师们,都不能忘记告诉学生们:知识和才干是来不得半点虚浮的啊!

为防止这些“虚”,首先要有教育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因为教师的行为很多来自制度的牵引,“指挥棒”指到哪里,他们就冲到哪里。其次,现在的学生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以电脑打字代替。由于电脑太“智能化”,往往只要输入“拼音缩写”,就能跳出所需要的字。还有一个原因是阅读习惯改变。现在的学生很少开口读书,而在很多老师看来,大声诵读不仅是一个强化记忆的好办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文字的形象认知。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语言表达工具,并掌握正确的语言习得读书方法,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多句嘴,多多强调仔细认真的态度及其利害关系。

再则,错别字最大的代言者莫过于网语。网络大行其道,网语风生水起,网语所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相关人员的关注。对网语的泛滥与无序使用,我们的相关文化部门也应该规范使用网络用语的要求。一部分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新词新语,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术语等,应该允许使用。部分网语应该作为现代汉语的扩充与外延,即使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不是考生的错,也不应该轻易给这些词语烙上“错别”的标签。第四,被广告擅改后的成语,也是别字的代表。一些经典的成语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前些天,看一些杂志上有一些搞笑成语新解之类的文字。我看后笑过之余不免担心,没有接触过该成语的年幼孩子们会不会混淆其义呢?但愿我的孩子们头脑都清醒!

只是这样的“但愿”对孩子们知识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来讲,是太苍白无力的了!我们任何一个国语教育者都该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向错别字宣战!

三则关于错别字的故事(2006-07-07 20:14:11)

前几天,在新浪读书频道看的一部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他(男主角)没去过扶贫办,但他还是决定去试试。来到扶贫办所在的楼层。他看着各房间门口的牌子一路找下去,终于看到扶贫办的牌子的时候他并没有去敲门,而是盯着门口的牌子看了起来,因为他发现上面写的竟然是“扶贪办”三个字。他怕自己看错了,就仔仔细细的又看了一遍。没错,就是扶贪办。他这才上前敲门,并把牌子上的字指给出来开门的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看。干部模样的人也拿不准,就叫人去查字典,一查才确认这个挂了很久的牌子上的字真的是“扶贪办”。

这个情节使我想起来几天前的《青年报》的末版有一家通讯公司做的半个版的手机广告。上面有十几种手机图案,图案的旁边分别写着六折,七折等字样。可一眼看上去总觉着好像哪儿有点不对头。仔细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些个“折”字都写成了“拆”。六折,七折于是成了六拆,七拆。据说那次《青年报》的热线都要打爆了,90%都是向报社反映这些错别字的。

还有一次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两年前《京华时报》头版报眼位置的一个错别字。这个位置《京华时报》通常是不刊登广告的。而是刊登当天的天气预报的。而出错的这一天的天气预报中的“南风转北风”竟成了“男风转北风”虽然字体很小。但因为是天气预报,很多人拿到报纸后都会先看天气预报的,而且是在头版,因此,那天《京华时报》的热线也差点没打爆。

这些可能都是电脑惹的祸,以后我们写一些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也得多检查几遍。要不也可能会出笑话。

参考资料: 百度知道 仅供参考

复制的
第3个回答  2012-11-20
相声 白字先生
师胜杰 赵保乐

甲:我给大家介绍一下。
乙:介绍介绍。
甲:这个不是普通的演员。
乙:啊?
甲:是我们相声界的一个新秀。
乙:嗯。
甲:赵保乐赵先生。
乙:不敢当。我是小学生,我还要好好努力。
甲:……呵,谦孙。〔停顿〕为什么相声说得这么好?
乙:为什么?
甲:你对艺术有追求。
乙:我喜欢这个行业。
甲:你对艺术的追求,可以说是一丝不句。
乙:嗯?
甲:哦,对不起,错了,错了。您是一丝不挂。
乙:不……我什么都不穿啦我?怎么说话的是?
甲:那是……
乙:到这儿你得说“苟”。
甲:……呵,我哪能这样称呼你?
乙:称呼我干嘛呀?就得说“苟”!
甲:那你爱听吗?
乙:当然爱听了。
甲:呵呵,狗先生。
乙:什么叫狗先生啊?
甲:那也不能叫你先生狗。您怎么说的……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那这句话怎么说合适?
乙:一丝不句,不对;一丝不挂,也不对。这个成语叫一丝不苟。
甲:反正,反正我要向您学习。
乙:别客气。
甲:学习您待人接吻。
乙:不敢!!我吻谁,谁揍我!
甲:就是你会说……
乙:待人接物!
甲:反正我要拜您为师。
乙:你太客气了。
甲:收我这么一个学生。
乙:不敢当。
甲:我有点儿毛遂自存啦!
乙:毛……毛遂自荐。
甲:那我要见一见啦!
乙:你现在就够贱的了!
甲:我要把您请到我的家里去。
乙:哦。
甲:我向您求教吗?
乙:别客气。
甲:我好好地招待招待你,我给你准备一点儿……加啡。
乙:加啡呀?
甲:啊,巴西加啡。
乙:咖啡!
甲:咱们吃点儿水果好不好?
乙:好,喜欢吃水果。
甲:吃一点沙田轴子。
乙:咬不动。
甲:来点儿糖炒票子。
乙:糖炒栗子!
甲:您要是不愿意到我家,我到您府上登门求教。
乙:欢迎您去!
甲:哈哈哈哈,不知道您住在哪个别野啊?
乙:别野啊?!
甲:中国有一位大作家。
乙:嗯。
甲:曹藕。〔停顿〕写得好。
乙:你……上菜市场找去。
甲:卖菜去啦?
乙:什么卖菜去了?那叫曹禺。
甲:哦,对对对。有这么一位大作家。
乙:有,有。
甲:咱们在一起研究研究我国的电影电视剧好不好?
乙:喜欢电视?
甲:哎呀,喜欢看。最近不行,最近电视剧不太喜欢,以前有几部反映我们知识青年的,印象特别深。
乙:哪部?
甲:就那个,差它岁月。
乙:胆儿真大,四个字儿能错俩。哎哟,您年轻的时候上过学吗?上学你都学什么了?您不努力学习,这么大了,站在这儿满嘴白字,大伙儿都笑话你。
甲:谁有白字儿啊?
乙:你啊!
甲:堂堂的师胜杰,我能说出白字儿来,真是莫名其抄!
乙:莫名其抄?那叫莫名其妙。
甲:你在故意找我的破腚!
乙:破啊……破绽!
甲:你不要把我看得很幼雅。
乙:那叫幼稚!
甲:我每句话都经过深思热虑。
乙:熟虑!
甲:不热能熟吗?
乙:这哪儿来的这个?
甲:您不要同吓(音:下)我。
乙:恫吓(音:洞褐)!
甲:你瞧你威风禀禀。
乙:这叫禀禀啊?
甲:手舞足踏。
乙:这这……
甲:真是吹毛求屁!
乙:像话吗?!
第4个回答  2010-10-27
老姐结婚在即,给老弟寄去请帖“……某某日大洗,必到……”
结婚当天收到老弟的信即一大堆换洗的衣物“多谢老姐啊,大洗也不忘老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