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如题所述

表达了对家乡的依依不舍,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渡荆门送别

唐代: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远:远自。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万里:喻行程之远。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3
表达作者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一、感情上大起大落。
整首诗以“劝”字为线,将一腔郁勃诗情尽兴吐出,感情起伏,一波三折,由悲而喜,由喜而乐,由乐而狂,由狂而愤,千头万绪最终归结于一个“愁”字,既
有气势又有曲折。总之,这首诗中,使人感情变化极快,落差极大。
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主人”以下写狂放。(悲——欢——愤激——狂放)
二、夸张的写法
从写作技巧方面来讲,夸张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是本诗成功的最大诀窍。“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化眼前之景为艺术想象,使诗的气势更为磅礴。“千金”“三
百”“十千”等夸大的数字表述,使人感觉其豪情而不觉其空泛。
三、行文奇偶相生,灵动多姿。
句子长短相间,句式多变,显示出奇偶相生,在表达感情灵动多姿方面的优势。“金樽”“钟鼓馔玉”等语汇与口语,使诗篇既华美如锦云,又流畅如清泉。
总之,多种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使整首诗色彩缤纷,感情充沛,纯以气象见胜。难怪严羽叹道:“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字句赏摘。”
第2个回答  2023-03-19
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扩展资料: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依次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与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的刻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蒙古人和汉族人友谊深,不忍马上分别,在夕阳下,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互相倾诉离别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