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理想世界是什么?

如题所述

孔子的社会理想是什么?,我们可以分成以下数点。
第一,人民的基本需求必须得到满足。《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这番话,其实体现出理想和现实两个层面的论点。我常说:“对于一个即将饿死的人,馒头远比维他命显得更重要。”因为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如果人生要体现任何道德精神,其生活的基本需求都必须先受到保证和满足,否则一切只能沦为空想。足食和足兵,都是为政者建立民信的首要条件。如在二者之间择一,则必以“足食”为重。孔子十分清楚,“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在基本需求方面得到了满足,社会才会变得安定及和谐。至于孔子后面的答复,是从现实生活提升到理想层次。从理想方面出发,人生的价值,必须以满足道德的要求为优先。孔子言谈中的“信”,就是属于道德范畴之一。如在足食和民信之间作一选择,则应以民信为重。因为孔子更加明白,倘若为政者不信守承诺,其所连带的影响范围,将不局限于基本需求一项。如果为政者能信守承诺,尽心履行德政,那么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要求,自然能得到保证和满足。在同一篇中,孔子的****有若也对“足食”的主张,做出了补充说明。有若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种“藏富于民”的政治思想,是建立人道社会的主要方针。

第二,对于财富分配必须均衡。孔子在《季氏篇》开篇即说道:“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财富的分配不均衡,绝对是一种大患。想要达到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实现的,孔子的意思是,只要在尽量平衡的原则下,老百姓即使贫穷,其心情既较能够忍受,其生活也较能够相安。为政者不需为了增加人口而征战不休,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国力,尽心去建立一个公正且均衡的理想社会。

第三,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孔子认为,如果人民一旦富足,自会尽力追求安逸的生活。这和禽兽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一旦富足,还必须对老百姓推行教育政策。在《子路篇》中,孔子清晰的说明这一点。“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古时候因为地广人稀,有的诸侯们曾政策性的鼓励增加人口。人口多了,那自然是让其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这里的“富”,是指基本需求和生活需求。孔子所谓的“教之”,是指学习礼仪。而其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每个人都保持自身的品德,进一步达到“天下归仁、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

以上三点,是既按照孔子的理念,也按照百姓的需求而设立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2
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世界大同,古代世界大同思想最早见于西汉《礼记·礼运》中所记录下的孔子语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在上段话中讲的意思是: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人人为天下为他人共济正确的言行,社会达到选贤的作皇帝和官员,百姓讲邻里和睦,不只对亲人才亲,对自己的儿子才当做儿子,人人象亲人,同辈人的儿子人也可当做自己的儿子那般对待,这就是说这时的人已不分彼此,每个人的心思言行都靠谱都为众人认同,每个人都是受律而动的人,对模式众人无分别得象一人是一人,大家都一律的相好,无有隔离异样,都心里彼此悦纳,不偏坦谁不过分为已为那个人,人的言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对人事总是作正确的应对而得平安舒适。那时人平安过到老象树般老枯而死,成年人都适宜的安排事务,幼年少年根据自身的特质培养,孤男寡女的孤苦的残废的有病的都有好的养护。男人对外边的女人讲分别不乱来,女的有归属不婚外情。货物多余象废品那样丢弃而不心疼的拿出来供别人使用不必藏在自家,人有多余的本领精力不显自己,不去为自己,不当好的,只去服务社会他人,因此,人谋而有控不兴风作浪,不逞能的尽性子去发泄,不有碍社会有碍他人,这样人就没必要地去偷去抢去贪污去干犯罪的事,因有这些就连不久才从外地迁来的人家也可不闭自家大门而平安无事,这样子就是人人同守社会规则中得出来的,人各按其景其境而行其事各得应得的,人求同好就得共好,各好其好,好好平等,这就是上众人心想的好的社会,这社会就是大同社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