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的人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一、顺序性与阶段性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例如,新生婴儿的身体发展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边缘部位进行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例如儿童总是先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
  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上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共同的、典型的本质特征,即所谓年龄特征.例如,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儿童抽象思维已有了很大发展,但还需要感性经验支持.青年初期学生抽象思维已占主要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这种顺序性特征,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注意按其身心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既“不凌节而施”、“揠苗助长”,也不落后而违反客观规律顺序.
  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因此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防止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一刀切”,“一锅煮”.
二、不均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指个体发展具有非均速、非线性、非共同领域上的特征.即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时快时慢、时高时低以及发展领域的不均衡现象.从生理发展看,首先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在同—方面发展上的不均衡.例如,人的身高体重的增长有两个生长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高峰期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又如,大脑发展的最为迅速时期是出生后的—个月,此后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显著加速期,一个是4—6岁之间,另一个是在13—14岁之间.其次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如人的各个系统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从心理发展看,存在着发展的加速期和转折期,即人们常说的发展关键期.例如,人的少年期是形式思维的突变时期,教育不能错失发展良机,要善于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在最佳时期的最佳领域获得最佳的发展.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
  这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有许多是基本相同和稳定的.一般地说,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总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皮亚杰提出人智慧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当然,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发展的可能性是不同的.
  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根据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从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共性出发来组织教育内容和选择教法;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发展的可变性,通过组织良好的教育,不遗余力地促进受教育者加速发展.
四、个别差异性
  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等种种原因,年轻学生个体间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即使同一个学生,其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也是有差异的.例如,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而他们的数学能力则不能达到一般的要求.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不同青少年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例如有的好激动,情绪表现明显;有的则沉静,情绪不容易外露等等.
根据发展的这种个别差异性,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弥补个人的短处和不足,做到“长善救失”.要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五、不可重复性
  发展的不可重复性,是指一个人的某一段时期或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状态是不可以还原于他历时的状态.发展是人对生活目标和价值主动追索的“心路历程”或“生理成长”,是过程与方法的统一.身心发展的不可重复性,科学地反映了人的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育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历史、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来理解教育的真正意涵,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来尊重,来热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8
就我身边的人来说,责任心会比较强,但是同时也会喜欢说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