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的演变和启示,15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军事乃一国之本,军事乃国之保障。自古以来,国家出现以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就日益密切,且时常出现摩擦。随着社会的生产力进步,许多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家提出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反映时代的要求,借以固国强兵。
  所谓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就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其演变过程十分复杂且多变,大体分成以下阶段:
  1.产生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夏时期,此时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当时奴隶主贵族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该国人民,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保障军队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军队的发展日趋集团化了。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此时期朴素军事的唯物主义观念,实现了军事思想的一个重大变革。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等著名军事著作。
2.迅速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随之军事思想也出现了变革。它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军事理论思想在百家争鸣的背景中迸发了新的活力。其中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并提出,军事斗争运用权谋斯先后,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争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张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争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别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这些主张,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此时期的军事思想是时代迅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走向转型的需要,有的军事思想迎合了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的需要,诸侯各国鹿死谁手,只看谁的军事实力更能压倒群雄。赵国的胡服骑射,率先对少数民族的方式做出了借鉴,并吸收进来自己赵国的本身的军事理论,使之升华。此时期无论在经济,政治,甚至在军事上都是中国最特殊的年代,思想的开放与发展,思想意识运动的开展,军事思想也随之借鉴并吸收融合,成为更强的一股生命力。
3.丰富和提高时期 元代之前。总体上,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争的发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1)就战争种类而言,有建立封建王朝的统一疆域的战争,有多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民族起义的战争,又有国内诸民族贵族为了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2)就军队发展而言,兵种,兵器装备,士兵数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作战指挥必须各兵种紧密配合作战,使得战略战术运用和指挥艺术都得到高度发展。在这一时期,通过战争实践,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
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帝国秦国,它依靠强有力的中央统治和强大的帝国军队,南征北战,扩张领土,是典型的军事帝国,在中国古代上都是一颗辉煌灿烂的明珠。它的建立在武力的基础上,它的发展需要武力去维持,它短命的原因或许也有此吧!但是它的辉煌成果还是值得当今借鉴的。例如,秦始皇的大规模筑长城、修驰(直)道、重兵戍边等军事措施,对后世建设边防的战略思想,有重大影响。对当今的构筑防御体系理论有大量的借鉴的意义。
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决策,收揽民心,取得了战争胜利。见证了战争的胜利不能只靠武力,得民心者得天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如此,战胜困难,建立了新中国。其中兵书《六韬》,针对频繁的战争,提出了爱惜民力、休养生息的思想。兵书《三略》,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须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这些对当时乃至后世是具有极其进步意义的。
以后的军事思想呈现出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以及作战指挥艺术相结合的特点。
其中,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晋灭吴之战,东晋苻秦的淝水之战,以及隋灭陈之战最为著名。《李卫公问对》一书,联系唐代初期的战争经验,对以往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李筌的《太白阴经》认为,战争的取胜决定于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谋略的运用。
到了辽、宋、西夏和后来的宋与金、蒙古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统治时期,互相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战争频繁。这时期,随着生产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出现了火器和复杂的装备器材,对作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王朝,由于政治腐败,军权由皇帝绝对控制,军队作战能力低下,造成屡战失利。统治者为了教习文臣武将熟悉军事,命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这时,许多军事家均对皇帝绝对控制军队指挥权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议。其中南宋名将岳飞提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他率“岳家军”突破皇帝“钦定”的作战旨意,突破时代束缚,采取步、骑配合的灵活战法,击败了金军强大的骑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