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道德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特征是
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参考资料:shi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9
【道】—— 即是:规律。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与其相对应的,老子提出“顺道而为”的方法论。
用在{政治}领域里,就是老提倡的: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即:有所为有所不为。
---------------------------------------------------------------------
【德】的命题是【道】的延伸之一,也就是积极方向上的“顺道而为”。
【德】的本质是【善】,故老子云:“上善若水。”
具体表述就是:顺道而为善就是【德】;顺道而为恶就是【失德】。
---------------------------------------------------------------------

世界观上,【道】—— 规律,无积极消极之分;
方法论上,【顺道而为】 也没有积极消极之分;
上善若水,忘了这一句, 为者就是【失德】了。

道德是约定俗成的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口头协定。特点是约束性差,范围广,时间长,作用小,依赖性强。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第2个回答  2010-10-10
约定俗成的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口头协定。特点是约束性差,范围广,时间长,作用小,依赖性强。
第3个回答  2010-10-10
根据我的经验道德是脆弱的
第4个回答  2010-10-10
道德的含义是形而上学的中国哲学。是中国智慧和真理也即是科学真理与人文价值。
道家首先把“道”提高到本体存在而论之,故此“可道”与“恒道”“可名”与“恒名”互为决定互为转化的和谐辩证法。从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语言看成“意(意义),象(物象,表符号)”。
道存在既为本体来自具体之中的本质。具体物象的属性与关系名曰“德”,德者得也。所以“道法自然”道是“自然而然之性故”的法则(否定唯物主义滞之于物和否定唯心主义滞之于心),非自然而然的本性,也非自然而然客观对象的法则。“与道合真”追求具体物象的属性与关系的真实。

道德是判断一个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按照孔子的思想,治理国家,要“以德以法”,道德和法律互为补充。同时,法律反映立法者的意志,顺应民意的立法者制定的法律条文,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在法律上的诉求。 道德具有普适性,对整个社会的所有人,不论身份,全皆适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学》:“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人之有阶级、等差,各国均不能免。他族之言平等,多本于天赋人权之说。吾国之言平等,则基于人性皆善之说。以礼之阶级为表,而修身之平等为里,不论阶级、等差,人之平等,惟在道德”。” 道德是人们评价一个人的一个尺度。一个人若违背社会道德,比如不仁不义、不忠不孝,那么人们就会给他负面的评价,造成他没有好的名声,从而对他形成一种来自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约束他的行为。另一方面,对很多人来说,道德是个人良心的自觉遵守,无需周边人群的社会压力制约。人们对一个人的道德评判,主要来自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所谓“有言者不必有德”,口头上标榜仁义道德的不必定真的有仁义道德,因此人们往往“听其言而观其行”然后作出评判。个人对道德的意见,对己对人,有宽容者,有苛求者。中国文化中多有提倡对自己严格、对他人宽恕的思想。子曰:“厚以责己,薄以责人。”韩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由此“道德”哲学是中国哲学的理论基础,中华文化的之源泉,问题是必须正确,现代意义的诠释,沟通今人,现本族文化服务于全人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