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成语故事

如题所述

一、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想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就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二、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鸿鹄: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三、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

四、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五、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六、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史记中成语故事 :
旁若无人、
一鸣惊人、
不约而同、
千变万化、
转败为胜、
名不虚传、
相提并论、
背水一战、
得意扬扬、
价值连城、
恋恋不舍、
得意洋洋、
多多益善、
歌功颂德、
肝脑涂地、
鸡鸣狗盗、
杯盘狼藉、
围魏救赵、
四面楚歌、
节衣缩食、
土崩瓦解、
所向披靡、
一意孤行、
捷足先登、
约法三章、
劳苦功高、
碌碌无为、
相得益彰、
指鹿为马、
决胜千里
史记中成语故事 :
负荆请罪、
运筹帷幄、
彬彬有礼、
完璧归赵、
闻所未闻、
无可奈何、
海市蜃楼、
熙来攘往、
洋洋得意、
钟鸣鼎食、
倒行逆施、
万无一失、
期期艾艾、
正襟危坐、
歃血为盟、
流言蜚语、
靡靡之音、
破釜沉舟、
暴戾恣睢、
擢发难数、
为民请命、
前倨后恭、
高屋建瓴、
孺子可教、
唯唯连声、
一抔黄土、
独当一面、
短小精悍、
声名狼藉、
不名一钱
不经之谈、
便宜行事、
数见不鲜、
不寒而栗、
百步穿杨、
科头跣足、
披坚执锐、
不遗余力、
危如累卵、
以一当十、
脱颖而出、
分庭抗礼、
三令五申、
沾沾自喜、
判若鸿沟、
积毁销骨、
明珠暗投、
虚左以待、
陈陈相因、
一言九鼎、
坐观成败、
三足鼎立、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大逆不道、
败军之将、
三寸不烂之舌、
善始善终、
决胜于千里之外、
卧薪尝胆、
以貌取人
史记中成语故事 :
改过自新、
江东父老、
好善乐施、
言听计从、
坐山观虎斗、
招摇过市、
妇人之仁、
功高震主、
高楼大厦、
河海不择细流、
不识大体、
丧家之犬、
取而代之、
网开一面、
当断不断、
深思熟虑、
奉公守法、
两败俱伤、
强弩之末、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逐鹿中原、
相见恨晚、
平易近人、
一决雌雄、
因祸得福、
随波逐流、
作法自毙、
助桀为虐、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乐善好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14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负荆请罪,纸上谈兵,毛遂自荐,鸿鹄之志,四面楚歌,背水一战,三家分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