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学习英语效果差?

如题所述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她特有文化和习俗的载体和沉淀,也是历史传统的积累和传承,而传统力量是如此强大,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又是如此根深蒂固。 中国人在对诸多知识的学习上,唯英语花的时间最长,效果也最差。以在城市出生的孩子为例,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大学二年级基础教育结束,进入专业知识学习为止,14年不间断的时间,可结果怎样?有多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外国人轻松交流?有几个可以无障碍地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有哪一个学科能像英语这样,一学就是10年甚至20年,参加工作后考职称还要学还要考?事实证明,我们的英语学习和实际应用存在严重的脱节。以我的亲身体会,反思中国的英语教学,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学不致用只为考 在中国,学习的目的简单又明确――在考试中考取高分。对学生来说,高分就能进入名牌学校,学到炙手可热的专业,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毕业后找到收入丰厚的工作;对老师而言,学生的高分带来的好处更加显而易见:令人羡慕的高升学率,标志着事业的成功,必然有家长和社会的双向肯定,评先评优、奖金收入、调职晋级全都挂着钩,如此名利双收的事情,当然乐此不疲。这种纯粹功利型的学习出发点和动机自然而然地使老师和学生们把学习英语的过程高度提炼粹取压缩为通过考试,于是就有了五花八门诸如《通关技巧》、《高分指南》、《拔尖要点》之类的东西,对语言知识科学严谨的学习变成了挖空心思的投机取巧。我在高中时就领教过老师教授的一套只凭词性选择答案、判断对错的拿分技巧,用不着理解,不需要明白,只要能通过书面考试则一切ok万事大吉,在这种锦标主义的影响下,绝大部分人学了十年以上的英语,即便是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可结果仍然普遍是听不懂、说不出、读不畅、写不好。 二、本末倒置抠语法 中式的英语教学无一例外地把语法放在了第一位,张嘴说话、提笔写作之前先想语法,惟恐语法有错,结果话到了嘴边不敢说,听别人的英语先分析语法句子结构,这样一来,就压抑了运用英语表达所思所想的本能反应。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和书面上写的,归根结底都是语言,而语言最基本的本质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外语?我的理解,语言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一种工具,通过声音的专有属性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相互沟通交流。从严格的语法学起和用起,除非是为了培养严谨专业的文字翻译,以此为职业,否则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用处,可我们全国亿万英语学习者,有多少人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学英语的?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就是能够做到跨文化的有效交流,能听懂别人讲的英语,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与english speakers建立、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工作关系,或生活中结交几个朋友,能够彼此交流感情、相互鼓励和帮助,仅此而已,这才是学习英语的实际意义所在。国人的英文学习总不得法,一条主要原因就是把英文当作一门学问,过份拘泥语法,降低了口语的使用机率和实用价值,其实英语学习重要的是靠习得,就像我们婴儿时期学说话一样,没有语言老师教我们,也没人给我们讲语法,可我们不知不觉地就会说话了。发音、语法和句子暂时不好,每个人都会表示理解,因为毕竟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可以慢慢提高,但怕出错和说不好而免开金口,则永远不能掌握外语。 三、闭门傻练徒造车 我见过无数的同学同志同仁,怀着“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意志和勇气,以靖哥哥为榜样,用“三从一大”的拼搏劲头,闭门谢客,闷头苦练,向教材发狠,与考卷较劲,和自己拼命,可结果呢?因为自我封闭,接触native speakers有限,除了严谨的语法和庞大的词汇,难以得到“真经”,一律练成了哑巴英语和中国式英语“chinglish”!习惯于用汉语的思维、用法和习惯去套用到英语上,这样的英语和自己同胞交流还可以应付,但是和native english speakers交流时,一旦抡完了“nice to meet you, how are you, i’m fine”这三板斧,进入实质阶段后,简直就是自说自话鸡同鸭讲,双方谁也听不懂!我在国外与老外们相处大约一年的时间,刚开始简直就如陷地狱,学了10几年的英语,结果还是完全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而自己也结结巴巴讲不出来,人几乎抓狂。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英语在国内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少!读书和自学固然对提高英语有帮助,但书的缺点和自学一样,没有反馈,没有双向的交流,理论上知道的事,实际做起来就是不一样。用本国文化和习俗去套用英文的学习和应用方法,加之学了太多无用、很多英语是母语的人都很少用、甚至不曾听过的词和过时的句子,听不懂真正的英语,不能与english speakers交流就毫不奇怪了! 四、用法陈旧无创新 语言是鲜活、有生命力的艺术,尤其在今天国际大融合式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不同语言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甚至直接引用替代都已经变得再普通不过,一些新字、新词每天都在产生,新的用法也在不断丰富,不断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陈旧的、古董式的语言毫无新鲜感不说,基本在现实生活中也无处可用。交流的实际需要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英语除了需要反复记忆和和背诵外,更重要的是实际上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却正是我们的弱项。对交流有效性的影响,还包括双方交流的意向、谈话的内容、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有效运用等诸多因素,而绝不仅仅是印在书本上固定的句子、语法和词汇。因此,常常可以见到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个只有五、六千词汇的秘书、助理,能用英语同老外流利的交流,而一些学了10年、20年,有三、五万词汇量的、通过六级英语考试的硕士、博士,面对老外,除了最简单的几句不痛不痒的对话,有多少人能进行有效交流呢? 六、中文独大环境差 国内缺乏学习外语的环境,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现实。在中国,如果不是住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如果不是工作在涉外部门或是外企,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和外语发生联系,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少见英语,身边没有人说英语,公文公函不用英语,国内有影响力的英文电视和广播节目也少得可怜。我们从上学开始起就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所学到的英语,好坏不说先搁置暂且别论,就这样,一进入社会反倒成了地道的花瓶和摆设,成了不折不扣的“屠龙术”。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如果只学不用,就永远也学不好或者学了也白学。客观地看,中国人勇于理论而逊于实践,可偏偏语言最大的特性就是很强的实践性,基本遵循“用进废退”的原理,只有通过大量不断的实践,多说、多读、多写、多用,才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出语言所具有的、符合英语文化和习俗的正确方式、方法和内容。 我并不反对学英语,相反,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但我更希望不要再有人重复我经历的那种学习方法,不走冤枉路,不再付出冤枉代价!欢迎浏览我的其他博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