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而”的意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吾十有五而在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些句子中的“而”分别是什么意思?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追问

“而”的意思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20
(1)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2)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3) 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才”。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4)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5)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6)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8)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9)表示语气,相当于“啊”或“吧”。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论语·子罕》(10)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11)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追问

我要的是我提问上那些句子中“而”的意思

追答

学而时习之:并且;人不知而不愠:能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然而,却;温故而知新:就可以,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后,表示顺承关系;在用法上和“学而时习之“ 任重而道远”中的“而”是相同的;吾十有五而在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同上。

追问

太棒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9-15
坐等文言文高手
第3个回答  2020-01-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