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夸家乡作文高阳矿

如题所述

夸家乡高阳矿
高阳县位于保定市东南部,东与沧州接壤,北依华北明珠白洋淀,县域面积472平方公里,耕地50.4万亩,辖3镇6乡180个行政村,总人口31.2万。
高阳历史悠久,传为颛顼故都,西汉高祖六年始置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迭出,祖籍高阳的榜眼孙承宗、附马王丙、三朝阁老李鸿藻都是明清重臣。近代历史上,涌现出了创办留法勤工俭学的李石曾,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王锡疆、杨景山,抗日著名将领佟麟阁、孙岳等仁人志士。1932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高蠡暴动。高阳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北方昆曲发祥地,孕育出了盖叫天、韩世昌、侯玉山等京昆大家。高阳是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历史源远流长,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初,有400多年的纺织历史。高阳是河北省第二大侨乡,侨居海外的高阳同胞达3000多人。
2005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0.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13052元,居保定市第五位;财政收入2.16亿元,年均增长14.6%,人均财政收入701元,居保定市第四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006元,年均增长14.2%。
到“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3%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641元,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双翻番;财政总收入达到4.2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2%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城镇人口达到1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6%。着力打造实力高阳、魅力高阳、和谐高阳,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高阳县域经济特色明显:一是民营经济发达。各类民营企业达9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余家,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增加值29.3亿元,占GDP比重73%,全县财政收入的85%来自于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是全县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主导力量。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纺织传统产业为主导,机电、化工、食品、制药等新兴行业为支撑的“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工业经济新格局。
二是产业特色突出。纺织业是全县的主导产业,纺织专业村98个,拥有纺织企业5000余家,各类织机3万多台,从业人员16万人,年产巾被35亿条,占全国中低档毛巾总产量的38.8%;手编绒线2.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4.7%;毛毯3000万条,占全国总产量的26%,堪称“三个全国第一”。2005年,全县纺织业实现产值11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8.8%,先后被评为中国毛毯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和河北省特色经济十强县。
三是区位优势明显。高阳位于京津石腹地,距京、津、石三市各150公里,紧临京珠高速、京九铁路,有津保、保沧、肃临、容蠡等省道穿境而过,规划建设中的保沧、大广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路网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在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具备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接受京津产业辐射的有利条件,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也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是发展后劲强劲。近两年来,全县新建千万元以上项目48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1个,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投资16亿元的宏润新型面料项目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9亿元的三利毛巾织造、染整及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全县纺织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把园区建设作为上项目、求发展的平台,完善拓展了占地3000亩的纺织工业园区、占地1000亩的三利工业园区、占地1000亩的邢南毛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了占地2700亩的纺织印染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式、集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特色立县、项目兴县战略,把工作立足点放在打基础、增后劲、求发展上,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啃硬骨头,打攻坚战,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纺织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发挥宏润、三利等骨干企业的龙头和品牌带动作用,加大中国毯业之乡、中国纺织基地县宣传力度,提高地域品牌和产品品牌知名度,全县纺织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发展食品、制药、化工等新兴行业,构筑新的产业群。通过把产业结构调优、把布局结构调佳、把产品结构调新,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是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坚持“一城三星”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施给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强路网、电网、信息网建设,近两年城市建设累计投资3.5亿元,新改扩建道路17条,形成了五纵五横城区路网框架,城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依托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市场、西演镇棉织业和邢南毯业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初步构筑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庞口镇、西演镇、邢南乡为支撑的“一城三星”城镇化发展格局,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3%。
三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高阳实际,本着先易后难、示范先行、抓点带面的原则,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已有60%的村达到了创建标准。大力发展棉花、水果种植和奶牛养殖,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农村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岗位,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四是全面优化发展环境。把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重新修订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办法,制定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的意见,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启动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为投资者营造审批环节最少、用时最少、流程最规范的服务环境。大力推行阳光行政,实行了重点建设项目封闭运行制度,对重点企业挂牌保护,严肃处理破坏经济环境的各类案件,创造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高阳作为保定市棉毛纺织企业集群中心,在全市纺织业整合发展中发挥着龙头带动和产业支撑作用。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提出了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打造中国北方纺织强县。
在做大做强纺织特色产业上,围绕建设中国北方纺织强县,把加快纺织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在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档次、扩大生产规模、创优品牌和实现节约循环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实现产业不断优化、壮大和提升,倾力打造“五个之最”(全国单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毛线生产企业——三利集团;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巾被生产企业——三利毛巾织造;京津冀地区单厂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棉纺企业——宏润公司;全国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毛毯生产群——邢南毯业区和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实现“五个跨越”(传统纺织业发展模式由“小规模大群体”向“大规模大群体”跨越;技术设备由“低而旧”向“高而新”跨越;产业链条由“短而断”向“长而延”跨越;纺织品市场由“窄而小”向“宽而广”跨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传统经济向节约型循环经济跨越)。到2010年,纺织业年产值增加3倍,达到330亿元,纺织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先进设备占有率达到35%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上,定位于建设保定东南区域中心城市。抓住保沧、大广两条高速公路在我县交汇及三条连接线建设的机遇,结合构建“一城三星”城镇化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建强中心、拓展两翼”的思路,以县城为中心,通过项目集中区向西拓展,实现与毯业工业区对接;通过纺织印染园区向东扩拓展,实现与三利工业区对接,拉开县城总体框架,拓展城市规模。加大路网、电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结合容蠡线新改建,规划建设北三环;结合纺织印染园区建设,规划建设东三环;借助保沧高速连接线建设,高标准建设宏润大街,打造高阳的景观大道,形成六纵六横路网框架。使县城成为资本聚集、产业聚集、人口聚集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到2010年,县城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以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按照“全面推进、连片成线、重点突破、巩固提高”的原则,重点在绿化、净化、硬化、村庄规划,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上下功夫,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县城周边、邢南毯业区周边、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周边三片,高保、高任公路一线文明生态村建设格局。
在拓展市场发展空间上,以纺织商贸城、庞口汽车农机配件城两大市场提升拓展为重点,紧紧抓住保定市建设京南现代物流高速走廊的机遇,围绕完备的市场体系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两大任务,拓展两大市场的发展空间,提升全国最大的汽车农机配件市场的规模和档次,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到2010年,两大市场年交易额实现160亿元以上。
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和保定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奋力拼搏,高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