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佛经者进。《坛经》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觉道。终身不见道。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菩提本自性。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就是众生见闻觉知的自性(性即是佛,离性无别佛),就是本心…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起心即是妄。若起心动念,既是妄想,既是染着,既是迷人。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净心在妄中.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但正无三障。无念行就是正行,善知识,悟无念法者,就不会被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所缠缚;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们,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间人若想修行无上菩提之道,无论在家、出家,不论行、住、坐、卧,一切时处皆可修习;于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种种色身、种种生类、种种差别的一切众生,皆有自性,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互不相妨碍。心体是一,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若离自性别处觅道,则终身不能见道。善知识,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忙忙碌碌地度过了一生,到头来还是自我懊悔。要想得见菩提真道,只要能正行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菩提大道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0
题主所问句颂,源自《坛经·般若品》无相颂。它不是无相颂的核心。理解此段句颂。应当照应前后句子,不妨联系前后文句采取如下直译:

因为(世人若要修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所以“众人各自有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只有(常见已过勤反醒,就能与道相应和)所以“自离其道别求道,终身无法得见道”。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还可这样直译:物类各自有已道,各行其道不妨恼。离开已道别求道,终身不得见真道。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断章取义,直译不好理解,除非意译。
第2个回答  2010-10-10
道外无道,不须向外求。

人本有佛性,去迷就觉悟,勿向身外求。

六祖坛经我学习后的感受就是:佛性本自具,身外皆虚幻,着相即迷失。
第3个回答  2020-02-23
这就是说吧!色是色身吧?色类是欲界六道的色身吧?各自有个自的轮回道吧?我走我的佛道你走你的六道咱不妨碍吧?离了佛道你堕落了,你飘逸了吧?见不着佛道了吧?
第4个回答  2018-01-26
菩提本是自性觉,若起心念就是妄。
净心处在妄心中,但正心念无三障。
世人着要修佛道,一切法门都不妨。
常见己过勤反省,就能与道相应和。
众生各自有其道,各自修行不相妨。
自离其道别求道,终身无法得见道。
风尘波波度一生,到头还是自懊恼。
想要得见真实道,正行般若就是道。
相似回答